《蓮師大圓滿祈請文》開示
傳講上師: 堪布 烏金旺楚
日期: 2025年10月26日(週日)上午9:30–下午5:00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台北市士林區劍潭路13號4樓)
參加條件:已圓滿「大圓滿前行」課程
報名登記:https://www.beclass.com/rid=305018868f04f13e6fb8
讓慈悲與智慧充盈於心,增長幸福之因,臻至幸福妙樂之源!
傳講上師: 堪布 烏金旺楚
日期: 2025年10月26日(週日)上午9:30–下午5:00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台北市士林區劍潭路13號4樓)
參加條件:已圓滿「大圓滿前行」課程
報名登記:https://www.beclass.com/rid=305018868f04f13e6fb8
《2026年五加行閉關開示彙編》
傳講上師:堪布 烏金旺楚
時間:2025-06-11 下午 2:00-3:30
地點:華藏教學園區
_____________
現在你們可以看一下法本。在第二頁的第一句小字上寫著:「首先共通前行依照一般而行」這是第一句。你們看看中文,讀一下中文。既然這裡說的是前行,那我們現在就要學習「前行的前行」。
現在可以先不用看書了,我只是想指出這個重點。
這裡所講的是一切禪修與修法的通用準備:一開始,我們需要準備好自己的身、語、意。這就叫做「身的要點」、「語的要點」、「意的要點」。這是所有修法的通則,也是我們需要先學會的。
在我們的課程表中,目前的項目是止禪,也就是「意的要點」,所以我們要先緩一緩,從頭開始。
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是完全沒接觸過佛法,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學過、修過一些。但即使如此,在正式進入修法之前,我們還是需要記得:身體要準備好來修法,語言要準備好來修法,內心也要準備好來修法。這就是所謂的「準備」。如果準備得好,修法就會順利;但如果沒有準備就直接進入修持,往往會遇到各種障礙與困難。
現在來看身體的第一個要點:我們有七支坐法,這就叫做「毗盧七支坐」。
毘盧遮那佛是五方佛中居中的佛,是中央佛。他的坐姿就像阿彌陀佛一樣,你們應該見過這種坐姿。但為什麼不直接叫「阿彌陀佛坐姿」呢?為什麼特別強調「毘盧遮那七支坐」呢?因為許多佛陀都是採用這個坐姿,通常我們就稱它為毘盧遮那的坐法。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緣起關係:我們眾生有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對應五方佛。當我們的色身被淨化時,就會轉化為中央佛——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對應的就是「色蘊」。
因此,這是一種透過身體姿勢來修持的方式。當我們這樣做時,不僅與毗盧遮那佛相應,還會獲得祂的加持。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相依,所以當我們講身體的姿勢或「身的要點」時,就會談到毗盧遮那佛。
那什麼是七支坐法呢?第一支是雙腿的坐法,也就是大家現在的坐姿——雙腿交叉,稱為「金剛跏趺坐」。如果右腿在外側,那是金剛坐;如果左腿在外側,那是蓮花坐,兩種都可以。一般來說,男性適合金剛坐,女性適合蓮花坐,不過也沒有絕對規定,可以自己選擇。這是第一支。
現在講第二支——手印。這是禪定手印。雙手放在肚臍下約四指的地方,右手在上,自然下垂,兩拇指輕輕相觸,但不是壓緊,只是輕輕接近。
我看到很多人在禪坐時雙手是舉起來的,那是不對的。你可以看阿彌陀佛的像,手是放下來的。如果佛像的手是舉起來的,那可能是造像的人搞錯了。
為什麼要把手印放在這個位置呢?因為肚臍下四指的地方是我們從母親那裡承接來的火能所在。如果我們把雙手放在這個火能的區域上,就能帶來更多放鬆與舒適,甚至可以說是身體上的喜悅。
你必須真的放鬆,不要握緊,也不要真正碰觸,只要自然地放著就好。
另一種做法是雙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這叫做「放鬆坐」,主要來自某些密法傳承。在修大圓滿等法門時,很多上師會建議雙手自然下垂於膝,完全放鬆。
這種姿勢自然會讓內心更放鬆。手印放在哪裡,你可以自己選擇。有些人手指真的碰在一起,那也不需要,只要輕輕接近,不要貼住就好。
現在你們先不用做,因為還需要記筆記。但等到禪修的時候,可以試試這樣做,會感覺到不同的能量。這是第二支,手印。
第三支是背部與脊椎。背部要微微內收,不要後仰,也不要駝背,只要輕輕地往內一收,這樣脊椎就會自然挺直。
所謂的「挺直」,不是僵硬,而是放鬆但不彎曲。
為什麼要保持脊椎挺直?因為我們的脊椎中有中脈。如果脊椎挺直,中脈也會跟著挺直。中脈從密處一直延伸到頭頂,在修持時,中脈一定要保持筆直。
中脈是智慧之脈,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它筆直。就是這樣,一直到頭頂都要直。這是第三支。
第四支是肩膀。教法中說,肩膀要像老鷹的翅膀一樣展開,意思是要稍微打開一點。當肩膀打開,心也會跟著打開,這是第四支。
第五支是頸部。脖子不能後仰,也不能前垂,也不要歪向左右,而是微微向前傾一點點,這是第五支。
第六支是舌頭。舌尖輕輕頂住上顎,上下牙齒微微張開。
第七支是眼睛。有些人打坐喜歡閉眼,有些人喜歡睜眼,也有人問:「我可以閉眼禪修嗎?」可以,但最好是睜眼。你有看過哪尊佛像是閉著眼在禪修的嗎?
因為當你閉眼時,會變得越來越昏沉、進入黑暗,心也會慢慢關閉。但有些人說:「我一睜眼就有很多妄念,所以我還是閉眼比較好。」這種情況可以短時間這麼做。
但佛陀的建議是,初學者的視線應該落在鼻尖這裡,不要看前面、左右或其他地方,就只是看這裡。你看我這樣,就是佛陀禪坐的姿勢。
如果你能記住並做到這七支坐法,那就很好了。如果你覺得太複雜,至少要記住兩件事:
第一,要「挺直」。為什麼?因為如我之前說的,當身體挺直時,體內七萬二千條脈道就會自然挺直。
這些脈道裡流動著風能,當脈道筆直,風能就會正確地流動。
而我們的念頭、散亂的心與風能是相依的,所以當風能居中,心也會歸於本性。因此,在禪修中保持挺直是最重要的一點。
同時,也要「完全放鬆」。你的關節、肌肉與每個部位都要放鬆。教法中甚至這樣說:頭部放鬆於頸部,上半身放鬆於下半身,全身放鬆於坐墊之上。要完全放鬆。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身體筆直,並且完全放鬆。
這就是「身的要點」。
我們來講一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在尼連禪河邊禪修六年,有時坐在河邊,有時在樹下,只要哪裡適合就坐下來。佛陀有時一坐就是一週、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動,就這樣以這個坐姿安住在當下。
有一天,有一群猴子來了。牠們非常好奇,因為有一個人一直坐在那裡打坐,一動也不動,但又沒死。猴子們來來回回靠近觀察,有時靠近,有時退後,有時甚至丟石頭,但佛陀仍然一動不動。
有一天,牠們靠得更近了,甚至爬到佛陀的腿上、肩膀上、頭上,但佛陀仍然絲毫不動。後來猴子們索性坐在佛陀周圍,開始模仿佛陀的打坐姿勢。
牠們非常好奇,心想:「為什麼這個人可以這樣坐著這麼久,一點都不動?」他不是死了,而是活著地靜坐不動。於是牠們有時從遠處觀察,有時靠近默默地看,還會跑到佛陀的腳邊、肩膀或頭頂來看他會不會動,但佛陀完全不動。就這樣,牠們來來回回靠近觀察,最後開始模仿佛陀的坐姿,學著他那樣靜坐。
最後,很多猴子竟然證得了某種悟境。這是真實的好消息。
當然,這或許是佛陀的加持,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緣起。
這其實就在講身的要點。我們在禪修之前,要先準備好身體,這就是關鍵。在禪修當中,身體應該安住在這樣的狀態。
大家清楚了嗎?
接著講第二個:語的要點。
語的要點,總的來說,是要練習深沈而放鬆的呼吸。但特別在密乘的前行中,我們要修一個「九吐濁氣」(九節佛風) 的練習。
因為我們從外境吸入了很多帶有負能量的風氣,這些氣息進入我們體內,進入脈道,就會形成障礙與煩惱。
所以九吐濁氣的目的就是清除這些負面的風能。我們現在就要來學這個練習。
現在身體已經坐好七支坐法了,接著我們要來看手上的兩個部位──無名指與中指之間的位置,無名指的外側末端有脈道。
還有大腿上也有兩條主要的脈道。如果你按壓那裡,可以感覺到肉是軟的,但有一條比較硬的地方,那就是脈道。這兩條脈很大。
你找到那個位置了嗎?可以稍微轉動一下腿部肌肉,會比較容易找,不是在膝蓋那邊,而是大腿中段。
所以這兩條手脈與兩條腿脈,總共四條,是負面風氣容易進出的地方,教法中說,這些地方會帶入許多負能量。
因此,在這個練習中,我們要「封住」這些脈。用兩手的拇指壓住這些部位,你會感覺到脈道在那裡。
像這樣壓住,然後閉住氣。手指環扣起來,封住鼻孔與手臂交接的位置。
不是手張開,而是往內收,手肘壓下來,這樣會封得比較好。很多人做成外張的樣子,其實應該要更收,這樣比較正確。對,就是這樣。你感覺到了嗎?
很好,不要壓太用力,不然會痛。只要有感覺就好。這樣做的時候,身體也會自然挺直。
現在看左手,注意看。左手舉起,從內側繞過來封住左鼻孔,右手保持筆直,從右鼻慢慢吐氣。
要強而有力地慢慢吐出來,完全把氣排出來。
來,大家一起做,慢慢吸氣,繞一圈,舉起來,再像山形一樣放下。
然後換邊,右手繞起來,封住右鼻孔,再用左鼻吐氣,方式一樣。
放下手,吸氣的時候,手舉起也可以同步吸氣。然後再放下來,換邊。
這個練習是右鼻三次,左鼻三次,最後從中脈觀想吐氣三次。
我們稱為「中脈」,雖然中脈沒有實體的孔,但我們要觀想從中間吐氣。這就是「九吐濁氣」的完整練習。
最後還有一個動作。看這裡,像這樣抖動身體。
這是結尾時的動作。吸氣之後,從下往上抖動,到胸口的時候全身抖一下,然後大聲地喊:「哈!」
再看一次:吸氣,到這裡抖動身體,然後說「哈!」感覺所有的負能量都排出體外。
你有沒有看過動物在感覺到緊張、不舒服的時候會怎麼做?像狼、熊、老虎、狗,都會這樣從裡到外抖動一下,釋放掉緊張。
早上剛起床的時候做這個非常好。
藏語中這叫「哈圖」──「哈」是發出聲音放掉一切,「圖」就是抖動。
現在我們再做一次九吐濁氣。
等一下我會講觀想的部分,但我們先把動作練習熟。
這一步最重要,不要忘記──壓住這裡。
最後再來一次哈圖。
像這樣呼吸,你會感覺氣息變得清新、心變得清明。
我看到有些人在做的時候,頭會來回動兩次、三次。其實不需要這樣,慢慢地一次就可以了。當氣息進來的時候,動作也隨之而行,一次就好。
這個動作手肘應該是挺直的,而不是縮著、夾著,要自然地展開。
有些傳承可能會做得不太一樣,但你不需要照那些方式,只要簡單地提手、轉動、下放就可以了。
我也看到有人這樣推的時候頭也跟著歪了,這樣不對,要保持頭正直。就像這樣,挺直就好。
這個練習不只是為了前行或禪修之前,甚至每天早上起床之後也可以做。這是一種清淨身心的動作。
這個動作本身只是動作而已,但更重要的是觀想。這才是真正讓練習生效的關鍵。
現在,我要講的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觀想。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正如我之前說過的,在我們的身體裡有七萬二千條脈道,但最主要的是三條,我們稱為三脈:中脈、左脈、右脈。
中脈是藍色的,但這不是實體的管道,它更像是一條光脈,是智慧的象徵。
我們要觀想它就像是一根藍色的吸管,從下方一直延伸到頭頂。
中脈的開口在頭頂,約八指寬的位置,不是在前額,而是在髮際的中間偏後,觸摸那裡會感覺有點柔軟。
每個人頭型不同,有些人可能要比八指再多一點,像我自己的頭不是完全圓,有點偏,開口就在稍後的地方。
中脈是藍色的,右脈是白色,與右鼻相連;左脈是紅色,與左鼻相連。
這兩條脈從耳後繞過來,連接到鼻孔的左右,起點則在我們的臍下,也就是禪修時觀想火能的地方。
所以,脈道的走向是從肚臍下起,兩側繞至耳後,再通至鼻孔。這樣的結構大家現在應該清楚了吧?
記住,中脈是藍色的,這個顏色很重要。
現在當我們從右鼻吐氣時,要觀想氣的顏色是白色,
但不是乾淨的白,而是夾帶很多污濁的白,就像雨雲形成前那種灰白色。
這象徵的是我們的憤怒與瞋恨,
以及由此產生的煩惱、惡業、負面思想與障礙,全都隨著這股氣一起排出體外。
左鼻吐氣時,風氣的顏色是紅色,
但不是純淨的紅,就像有疾病時的血那樣濁紅。
這象徵我們的貪欲與執著,以及由此產生的障礙、疾病與煩惱,
也全部隨著這股紅色風氣排出體外。
第三個階段,從中脈吐氣,顏色是藍色,深藍,像煙一樣。
這代表的是無明。所有由無明生起的煩惱、業障與病氣,
全部隨著這股藍色的氣排出體外。
第一次吐氣是粗重的,第二次比較清,第三次就完全清淨,
就像晴朗無雲的藍天,這就是觀想要達到的狀態。
「哈圖」這個動作是可做可不做的,看你需要。
如果你覺得昏沉、打瞌睡時,做這個動作會幫助你提起精神、煥然一新。
這個練習就像我們要在盤子或杯子裡放東西之前,一定要先把它洗乾淨一樣。洗得越乾淨,之後放進去的東西就越純淨、越完美。
同樣地,我們的身體、脈道、風氣與心識,在修法前要先透過九吐濁氣清淨,才能讓修持更順利、更殊勝。做完九吐濁氣之後,你應該感覺到全身、脈道、氣與心,一切都清明透淨。
現在我們來再做一次,這次加上觀想。
還記得觀想怎麼做嗎?
你們用自己的方式練習,不要看我,也不用看朋友,閉上眼睛也可以。
動作即使不完美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內心的觀想。
手肘這個地方再往內收一點,這樣壓下來的角度會更正確。
很多人手是外張的,其實往內一點會更對位。
好了,就是這樣。你們可以開始自己做一次。
接著你們可以提起手、輕輕地抖動。對,抖一抖。沒錯。
所以,這個練習是複雜還是簡單呢?
花一點時間練習是正常的,剛開始可能不熟,
但熟悉之後,就能完美地完成。你會感覺非常清爽、舒服。
記住:右鼻吐出白色的氣,代表瞋(憤怒);
左鼻吐出紅色的氣,代表貪(貪欲);
中脈吐出藍色的氣,代表痴(無明)。
這三種分別對應我們主要的三毒煩惱,是關鍵的觀想內容。
《2026年五加行閉關開示彙編》
傳講上師:堪布 烏金旺楚
時間:2025-06-11 上午 10:40-12:00
地點:華藏教學園區
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這個時代啊,學習佛法的「聞法」(理論)和「實修」(實踐),已經變得有點分離了,有點距離了,對不對?
很多人只是聽聞佛法,卻不修行;也有很多人修行,卻從來不聞法。
所以這當中一直都有缺少一些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安排這五天的閉關——就是為了讓「聞法與實修」能夠結合起來,
讓我們「在聞法中修行,在修行中聞法」。
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才真的有可能體會到佛法的「精髓」,並產生實際的「經驗」——這一點非常重要。
五天的時間,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很短,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又覺得太長,對不對?
但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在這裡都感覺很放鬆、很自在、很快樂。
有這種感覺——「我真的很幸運,能從平常的忙碌生活中暫時抽離出來。」
就算只是五天,也非常、非常珍貴。
而且這個月份,本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進行他「利生事業」的一個重要月份。
當然佛陀的利生事業是無量無邊的,但其中有一組特別重要的,我們稱之為「佛陀十二行誼」。
在這十二行誼中,有五件最重要的,就是發生在這個月份。
而其中有三件,剛好就發生在今天,也就是今天這個月圓日。
第一件,就是佛陀第一次從天界下降到人間,進入母胎,這一天正是今天——滿月日。
其實這個故事很美,也許你們有些人已經聽過,佛陀是怎麼來到人間的,這些都是很有趣、很美麗的故事。
那時候正是佛陀要從天界降臨、來到人間弘法、利益眾生的時候。
而當時十方佛都放光加持,來到天界的釋迦牟尼佛前——
當時他還不是佛陀釋迦牟尼,只是一位天界的神王——請求他:「現在是時候了,請您降生人間,轉法輪、教化眾生。」
佛陀接受了十方佛的請求,說:「是的,現在是時候該去了。」
他把自己在天界的代表留了下來,就是彌勒菩薩(Maitreya)作為他的代表,
而他自己準備前往人間示現。
但當時的諸天神其實很不高興,他們說:「你不能去人間啊,去了也沒用。
即使你去、即使你說法,也沒人會接受。
因為當時在印度,有很多外道、大量的婆羅門和印度教的老師們,這些非佛教的勢力都非常強大,
你無法弘揚你的法。」
但佛陀說:「沒關係,我們來檢驗看看。」
他對在場所有的天人說:「不管你們手上有什麼樂器,你們現在都來演奏吧。」
而佛自己只有一個海螺,他吹起那個海螺。
結果呢?那一聲海螺的聲音超過了所有樂器的聲音。
於是佛說:「這就是徵兆——不管世間有多少外道,我的一聲法音就能超越一切。
我的教法一定能弘揚開來。」
下來他們討論說:「那佛若要降生人間,應該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呢?該化現成什麼樣子呢?」
最後佛選擇了化現成一頭六牙白象。
牠的顏色,就像我們看到那種灰白、近似灰燼的顏色,是非常潔淨的象。
在當時的印度,如果有孕婦夢見這樣的象,代表孩子非常吉祥,會是個偉大的人。
所以佛母摩耶夫人就在夢中見到一頭六牙白象從虛空而來,進入自己的右脅,
象徵佛陀進入母胎——這個神聖的示現,就發生在今天這個日子。
這就是佛陀第一次從天界下降,進入母胎,選擇的正是今天——第一個大事。
第二個大事,是佛陀成道。
佛陀在三十五歲那年,在菩提迦耶菩提樹下成佛,今天也是那一天。
當然他是在二十九歲時捨棄王位出家,然後苦行六年幾乎不吃東西,修行到極致,
最後三十五歲,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第二件佛事,也發生在今天。
接下來七週的時間,佛陀保持沉默,沒有教法。
直到天界之主、還有其他很多眾生一起來請求他轉法輪,
他才開始說法——第一次轉法輪,主要是聲聞乘(小乘)的教法,
這一階段從成道後直到他四十二歲。
從四十二歲到七十二歲之間,佛陀轉第二次法輪,弘揚大乘法門,歷時三十年。
七十二歲到八十歲之間,是佛陀最後八年的弘法,主要教授金剛乘的教法,這可算是第三次轉法輪。
到了八十歲,佛陀完成了一生的教化事業,開始示現「涅槃」。
也就是我們說的「應化身」(Nirmanakaya)要回歸到報身(Sambhogakaya)——回到佛的真實境界。
這就是佛陀從顯現的身體,回到他的本來佛性,我們稱之為「入涅槃」,梵語稱為涅槃(Nirvana)。
而這件大事,也是在今天發生的。
所以你看,今天真的是非常非常特別的一天,對不對?
佛陀從天界降臨人間,佛陀在今天成道,佛陀今天也入涅槃。
三件最重要的佛事,都在今天同時發生。
而我們的閉關今天開始,也正好與這些殊勝緣起相應,
這種時機是非常稀有、非常難得的。
而且這個地點,也曾有許多大成就者、法師、喇嘛在這裡修行、弘法,
其實是一塊非常有加持力的聖地。
所以我今天就藉這個機會,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這個殊勝日子的意義,
還有釋迦牟尼佛這種非常特別的「證悟事業」。
我們是佛弟子,就是跟隨釋迦牟尼佛的修行者,對不對?
他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們最偉大的導師,是導師中的導師。
所以我們應該要對佛陀多一點了解。
同時,我們不只是感到法喜、喜悅的同時,也要記得:佛陀之所以偉大,
是因為他的「智慧」與「慈悲」遠遠超過一切眾生。
甚至現在世界上的很多學者、科學家,也都越來越接受佛法的智慧與道理。
所以今天我們閉關開始前,要先進行煙供儀軌。
這個儀軌叫做「《三身意集》摘錄――四時之輪涅供養˙四賓總義」
也就是供養涅槃與輪迴,所謂「涅槃」就是指十方諸佛、菩薩與護法們,
「輪迴」就是指一切眾生,六道凡夫。
我們要一起獻供給所有諸佛菩薩,也獻給一切眾生,
特別是這個地區周圍的神靈、土地神、龍族等等,讓他們知道我們在這裡閉關五天。
在儀軌開始之前,我們先做一個觀想:
觀想諸佛菩薩圍繞在我們面前,釋迦牟尼佛居於中央,放射出充滿智慧與慈悲的金光,
你就在這樣的佛菩薩加持之中,和一切眾生一同安住其中。
觀想一下,然後也發一個菩提心,安住、禪修。
我們先深呼吸,再完全放輕鬆,安住在這個觀想裡。
(接著念誦法本,先念藏文,接著念中文)
(堪布針對觀世音菩薩咒語《六字大明咒―嗡 瑪尼唄咩吽》進行口傳。)
現在對《六字大明咒》咒語的簡短講解。
「嗡」是諸佛菩薩、特別是觀世音菩薩證悟的身、語、意的本質。
「瑪尼」是佛菩薩的悲心,像珍寶一樣,也就是「大悲心」。
「唄咩」是蓮花,指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
你知道為什麼說「智慧」像蓮花嗎?
因為蓮花雖然從污泥中出生,但它不會被泥巴污染,總是保持清淨、完全開放。
同樣地,佛陀的智慧也是這樣。
不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不管是釋迦牟尼佛,還是燃燈佛、賢劫千佛等……雖然他們都示現於輪迴之中、在人間出生,但從不被輪迴污染。
不會被業力、煩惱、負面情緒所遮障,反而是完全清明、自在、覺醒,這就叫做「成佛」。
所以佛陀的智慧就像一朵蓮花。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Padma(蓮花)」,象徵的是「智慧」。
而「慈悲」與「智慧」的結合,就是佛的「證悟心」,
同時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心本性」。
接下來這個「吽」(Hung)字,代表什麼?
它代表佛的證悟之身,特別是他的「證悟之心」,
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充滿智慧與慈悲的那個心。
當我們唸誦這個咒語時,就是在向佛菩薩祈請說:
「請把你那充滿智慧與慈悲的心,加持給我,
加持我的心意能像你一樣,清明、覺醒。」
所以現在我們要唸這個咒語,
是向一切佛菩薩祈請,特別是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您以智慧與慈悲,加持我這顆心,也加持一切眾生的心。
願所有眾生的心,都能覺醒成就那樣的佛心;
願我自己的心,也能覺醒到那個層次。
那我們接下來就一起唸誦這個咒語,
帶著這樣的觀想、這樣的感受,
然後我們一起點燈。
當你點燈的時候,也這樣想——
點燈代表的是「覺醒」,
是將我們心中的無明黑暗全部照破,
讓我們的心徹底覺醒成為智慧與慈悲。
也願一切眾生的心,都能覺醒,證得佛的智慧心。
你可以這樣觀想、這樣發願,一邊唸誦這個咒語,一邊點燈。
如果你有帶口罩,可以戴起來;
等我們開始唸咒的時候,你可以慢慢起身,排隊供燈。
如果你沒有口罩也沒關係,
你可以遮住嘴巴,暫時不要呼吸也沒關係,就幾分鐘而已。
我們先坐在這裡,靜靜地一起唸誦這個咒語,然後進行點燈的儀式。
(隨後為大眾一起持咒與供燈)
堪布 烏金旺楚 開示
指導上師:堪布 烏金旺楚
主辦單位: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承儀軌:寧瑪派《南迦固松貢都》傳承之《輪涅自解大圓滿之精簡前行》
日期:2025年6月11日至15日
地點:華藏教學園區(僅限全程住宿參與)
地址:新北市深坑區阿柔里5鄰大崙尾9號
如果您一直想開始大圓滿前行實修,但不知道如何入門,或一直缺乏勇氣;
如果您已經是一位穩定的大圓滿前行修持者,那麼這次閉關是您溫故知新的好時機!
本次閉關旨在進入金剛乘的前行修法——這是一條能夠引導我們從當前的狀態直至成就的殊勝法門。
今年的6月11日,適值佛陀入胎、成道與涅槃的殊勝日子,台灣固松林佛學會邀請您給自己一次「閉關」機會!
撥雲見日,回歸自性
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歡迎加入!
閉關主題:【大圓滿前行】開示與實修指導
本次閉關法本儀軌為寧瑪派《南迦固松貢都》之《輪涅自解大圓滿之精簡前行》,法本儀軌涵蓋前行修持的所有次第。
本次課程提供最精髓的教法、實修指導,以及如何將這些修持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建議。
包含:
【外前行】
【內前行】
【密前行】
如何參與?
這次閉關開放給所有對金剛乘教法與上師具有虔誠與信心的學員。僅限現場參與,讓我們暫別3C,親身來到華藏教學園區這片殊勝的靜修之地,與同行道友們相聚共修。
學員在閉關結束後,可獨立修行,專注於個人修持積累。每週一晚上參加在固松林佛學的共修,將有機會接受上師的個別指導,並與同修們分享修行體驗。
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這場殊勝的修行旅程!
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合十
台灣固松林佛學會由來自不丹尊貴的上師 烏金旺楚堪布於2013年發起的佛學及實修組織,以引導有緣眾生趨向聞思修,定期舉辦禪修、薈供、綠度母、五加行等共修,於吉祥殊勝日舉辦集資淨障法會及佛學開示,長期護持寧瑪派伏藏法《固松貢都》的法脈傳承延續,期於能建立長久學修佛法的實修道場。
時間:2025年2月10日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___
▌金剛乘修行的兩大階段: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金剛乘的修行都可以歸納為兩個階段: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例如,在簡短的金剛薩埵修法中,起始階段就是生起次第——你觀想自己成為金剛薩埵。
那麼,「阿(Ah)」這個種子字是什麼呢?「阿(Ah)」代表你心的本然自性,它以這個種子字的形式顯現,作為心性本質的直接表達。這個種子字轉化為金剛薩埵,這意味著,透過這個轉化,你將自己生起為金剛薩埵。這就是生起次第,在這種情況下,這個過程是非常短暫的。
不僅如此,金剛薩埵從修持者的心性向外放光,遍及六道,淨除六道眾生一切惡業,所有眾生轉化為金剛薩埵,整個宇宙都轉化為金剛薩埵淨土。這整個過程都屬於生起次第。
那麼,修法的最後會發生什麼呢?一切都會收攝融入——整個宇宙以及一切金剛薩埵的顯現,都會收攝融入自身的金剛薩埵;自身的金剛薩埵在收攝融入「阿(Ah)」,而「阿(Ah)」進一步融入空性光明,這就是圓滿次第。
▌以生圓二次對治生與死的業力習氣
現在,重點關鍵是:這個修持過程是一種對治,那麼它對治的是什麼呢?眾生深受兩種沉重的生與死之間的業力習氣(habitual tendency)所制約。這兩種習氣已經深深植入我們的心識之中,使我們不斷強化它們,從而形成無盡的輪迴。這種習氣業力將我們困住,使我們難以解脫。
我們被困在生與死之間,在輪迴中無休止地流轉,無法自拔。然而,通過金剛乘的修行,特別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持,就是直接對治生死習氣業力,我們可以逐步轉化這種根深蒂固的模式,了悟心的本然自性,從而超越生死輪迴。
現在,你明白了嗎?當我們出生時,你還記得我們是如何投生於輪迴的嗎?這是我們經常學習的內容。
我們並不只是因為父母的結合而「出生」——那僅僅是我們的肉身形成的方式。但作為有情眾生,我們的本質是心識,而這個心識早已成為一個眾生的形態。
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真正出生的呢?我們的根源來自於心的本性,但因為我們未能認識它,於是無明便產生了。無明進一步引發煩惱,煩惱又造作業力,而業力最終導致身體的形成,以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
這就是我們真正墮入輪迴的方式——由於無明,產生了煩惱、業力,最終導致苦果,使我們不斷流轉於生死之中。
你還記得嗎?這是我們一直在學習的內容,對吧?那麼,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首先是無明的生起,然後是負面情緒——貪欲、憤怒等種種煩惱,接著是業力的造作。這些業力進一步形成強烈的習氣,包括對身體、事物、環境的執著,於是我們就落入輪迴之中。
這就是出生的過程。在佛法的教義中,出生不僅僅是從父母所生的肉身,雖然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真正的出生是指心識如何進入輪迴。
那麼,當我們死亡時,會發生什麼?
一切都開始消融回歸。你看到了嗎?首先,身體消融於心識之中;接著,粗顯的念頭消融回無明與阿賴耶(Alaya)。最終,阿賴耶也將融入到自性,心的本然狀態。
當我們死亡時,一切都在消融,越來越微細,最終回歸到法界的本性。你是否理解到,死亡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回歸?
所以,這就是我們需要淨化的部分。因此,對治的方法就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這兩者完全對應,了解了嗎?
輪迴之所以形成,是因為生與死。這是輪迴的部分,也是不清淨的部分。若要從輪迴中解脫,就必須淨化這兩種習氣,修行的方法就是直接的對治之道。
因此,這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是極其有力的方法,能夠徹底對治並淨化斷除輪迴中最強大的業力——生死業力。
當我們在修持生圓二次第時,無須特別觀想淨化與斷除生死業力,自然而然地修持,本身就已經在淨化一切。但是,如果你必須明白這個修行直接對治生與死,你會更加歡喜,你會更樂意去清晰地觀想,因為你知道它真正帶來的幫助。
否則,就像你射出了一支箭,卻不知道它射向何處。
但當你知道目標在哪裡時,你會更加歡喜,更加專注,因為你清楚地知道這個修行的力量與方向。
與其盲目地不斷射擊,你應該先知道目標在哪裡,然後再瞄準並射中它,這樣不是更好嗎?
我之前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也許你們已經忘記了。當我講解綠度母儀軌時,或許在中陰禪修部分就已經清楚提到這一點了,對吧?我曾經傳授過這個教法。
▌生圓次第與二種菩提心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大乘的教法與修行。
大乘教法的核心精髓,就是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不論你讀哪一部大乘經典,聽哪一場大乘教法,修持哪一種大乘法門,最終都離不開這二種菩提心。
不論是經藏,比如《大般若經》,無論你從頭讀到尾,還是從尾讀回頭,整部經典都在闡述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
有時候,一部經典可能會特別強調世俗菩提心,有時候則側重勝義菩提心,有時候兩者並重,但不管如何,主題始終圍繞這兩個階段。
當你進入金剛乘的教法與修行時,無論從開端到結尾,一切的教授、解釋、教學或修持,都離不開二階段。而這二階段的精髓,就是二種菩提心。
方法雖然不同,但其核心要義仍然是一樣的。然而,金剛乘的教法與修行具有更強的力量,能夠直接斷除煩惱、淨化業力。
因此,無論是我們修行時,還是閱讀經論時,無論是大乘的教法還是金剛乘的教法,如果你能夠掌握它們的核心與要點,一切都會變得非常清晰、簡單。
尤其是我們現在主要專注於金剛乘的修行,所以我們應該牢記這二階段,這將使修行變得更加容易。
如果你們掌握了這個要點,那麼對我來說,教授這些法義也會更加順暢。
但如果你們沒有提出問題,我也無法確定應該講授哪些內容。所以,我認為這二階段的教法是最珍貴的教授之一,因為它直接對應我們這些有情眾生的習氣——生與死,並且透過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來淨化這些習氣。
這是既簡單又極為核心的教法!
每一個五加行修法——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懺悔、獻曼達——都是對治法。每一個教法與修持,都是對應煩惱的對治,能夠淨化業障。有時修法是以最精要的方式進行,有時則是以較為詳盡的方式修持。
同樣地,在禪修的收攝階段,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次收攝,另一種則是剎那收攝。同理,生起次第的修持也有這兩種方式:一種是漸次生起,另一種則是剎那生起(直接觀想自己為本尊)。
▌三種瑜伽與修行次第:從瑪哈瑜伽到阿底瑜伽的轉化
此外,我們知道有三種瑜伽:瑪哈瑜伽(Mahayoga)、阿努瑜伽(Anuyoga)、阿底瑜伽(Atiyoga)。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持中,每一個瑜伽都有其不同的方式。
其中,瑪哈瑜伽特別強調生起次第的修持,因此,它的修法更加廣大、一步步展開。例如,首先你要觀修空性與大悲心,然後觀想種子字,接著從種子字中發出光芒,然後從光芒中顯現——例如「當(Tam)」字現起,然後再一步步顯現整個壇城與本尊,這就是較為詳盡的觀想修持法門。
現在,當你進入阿努瑜伽時,這就變得非常容易了,你不需要逐步修持。例如,在金剛薩埵的修持中,你只需念誦種子字,如「阿(Ah)」,你就化為金剛薩埵;「當(Tam)」化為綠度母,「吽(Hung)」則化為蓮師。這就是阿努瑜伽的生起次第,是同時剎那生起。
當你進入阿底瑜伽時(大圓滿),甚至不需要這樣的咒語。當你直接安住於本初覺性(Rigpa),安住於光明本覺,一切皆自然顯現。你不需要觀想任何事物,當你的心安住時,認識心的本然——即本覺(Rigpa)、即三身佛,一切便於大圓滿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安住於此,即是一切顯現之本體。但這對於較高階的修行者而言才是適合的境界。
▌生死方式與修行對治:漸次與剎那的轉化之道
因此,我們需要修持的,正如我所提到的生起次第,一是漸次生起,另一則是剎那生起,透過念誦種子字,例如金剛薩埵修法中,當你念誦相應的種子字,便能成為金剛薩埵。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道理是相同的。在生起次第中,一種是漸次生起,一種是剎那生起。同樣地,收攝與消融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次收攝消融,一種是剎那收攝消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因為眾生的誕生方式本就不同。有些眾生是漸次出生的,而有些則是剎那出生的。例如,卵生(從蛋中孵化的眾生)或胎生(由父母孕育而生的眾生),這些都是漸次出生的。你可以看到,這類眾生需要經歷多個階段才能出生。而另一類眾生則是「化生」,例如地獄眾生、天界眾生、中陰身眾生、餓鬼道眾生等,他們不需要經歷漸次生起的過程,而是由業力驅使,「啪」的一聲,瞬間出生,並非一步步發展出來的,而是剎那完成的。
因此,出生的方式有不同,死亡的方式也是如此。我們一般人死亡時,會經歷漸次消融的過程,不會立即消失,而是會經歷外相消融、內相消融等過程。雖然我們在口頭上談論「消融」這個過程時很簡單,但實際上死亡是需要時間來逐步完成的。然而,對於那些剎那出生的眾生,他們的死亡方式也是剎那間完成的。
所以,在修行中,為了對治這些不同的生死方式,我們也有相應的修法。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按照自己的出生方式來選擇觀修方式。例如,因為我們是漸次出生、漸次死亡的,就只能用逐步觀修的方法,而不能使用瞬間成就的觀修法。並非如此,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方式,因為這些習氣(業習)我們都具備。今生我們或許是漸次出生,但在過去世可能是剎那出生的,也可能以不同方式死亡。因此,我們仍然帶有這些業習,這些習氣仍然存在於我們的阿賴耶中。
六道中的一切眾生都具備身體,但身體的形態各有不同。對於某些眾生來說,他們並不像人類一樣經由父母孕育而生,而是純粹由業力所感召而直接誕生的。例如,阿修羅道的眾生可能有父母,而天道中的眾生則分為許多不同的層次,大部分是「化生」而來的。其中一些天人是像我們這樣漸次出生的,但許多天人則是剎那間化生的。
此外,眾生的出生方式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因此,在不同的眾生類別中,部分有父母,部分則純粹由因緣和合而生,並無父母的概念。例如,在炎熱潮濕的夏天,許多小昆蟲(如蚊蟲等)會突然出現,這些就是濕生的例子。我們並不稱它們的生長條件為「父母」,而只是形成它們出生的因緣條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