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2025大圓滿前行閉關】簡介- 閉關前的開示

堪布 烏金旺楚 開示

時間:2025.05.19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開示全文

✦ 什麼是前行(Ngöndro)?
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即將舉辦的五天《前行》閉關課程。我想在座的各位,很多人應該已經學過前行了,當然也可能有些人還沒接觸過。
在藏語中,這種修持稱為「Ngöndro」,翻譯成中文是「前行修持」。這是金剛乘教法中的前行修持。雖然叫做「前行」,聽起來像是入門或初階的修法,但實際上它蘊含了整個佛法的精華,將所有佛法的教義與修行濃縮在一個完整的修持中。
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為例,如果我們將佛陀的一切教導加以總結,通常會歸納為「三轉法輪」,也就是所謂的「三乘教法」。而這些三乘的教法,其實都融入在前行修持當中。
在前行中,我們分為「外前行」、「內前行」與「殊勝密前行」三個層次。每一層次都對應著一個乘別的教法:例如外前行是以聲聞乘(小乘)為基礎,內前行是以菩薩乘(大乘)為基礎,而密前行則是依金剛乘來進行修持。換句話說,三乘的教法都被統合在這一套修行體系中。
此外,這三個層次的修法也對應著我們心識訓練的不同階段。因為我們的凡夫心、幼嫩心,確實需要分層次地鍛鍊與淨化。因此,前行修持並不是一個簡略或表面的法,而是一個極其核心且關鍵的修持。

✦ 為何修前行?
在這個五濁惡世,尤其是現代都市生活如此繁忙,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逐一學習三乘的完整教法。因此,蓮花生大士慈悲地將三乘的精髓濃縮、提煉成一個實修法門,也就是這部前行修持。
如果有人真正想要走在佛道上,真正想實修並獲得解脫成佛,那麼光是這個前行修持,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 前行與上師瑜伽的關係
也許有人會想:「前行只是準備,那什麼才是正行呢?」的確,金剛乘中有更高層次的修持,比如大圓滿、或者大手印等教法。但這些教法,也都可以涵蓋在上師相應法(上師瑜伽)當中。
很多在深山閉關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大修行者,如果你問他們在修什麼,他們常常會說:「我只是在修上師瑜伽。」
如果我們去閱讀那些修行成就者的傳記——無論是噶舉派、寧瑪派,甚至格魯派、薩迦派、以及大乘的系統——你會發現,很多大師都是透過上師瑜伽而證悟的。這些修行故事都顯示出,他們的成就與證悟,來自於上師瑜伽。
所以說,前行之後的其他修法,其實都是更深層、更廣闊的上師瑜伽。
我們會在閉關期間詳細講解。在這五天(實際上大概是四天半)中,我們每天都有教授、共同實修、提問與經驗分享。我們將一起學習前行,彼此交流、共同進步。

✦ 前行是反覆累積、深化的過程
前行的系統有很多種,而這次我們學的是大圓滿傳承的前行,這是特定的一個系統。很多人可能已經學過,也積累過了,但不要覺得「我已經完成了」,因為每一次的修行都會有更深的意義顯現出來。
在你透過上師瑜伽修出證悟之前,前行仍然是我們所需要的修持。舉個例子,頂果欽哲仁波切——一位大菩薩的化身——他也完成了整部前行的五次積累。
如果連這樣的聖者都需要反覆修持,那我們當然也需要。他的例子也是為弟子樹立了榜樣。
我自己也從許多不同的上師那裡接受過前行教法,總數超過二十次,包括了《三身總集》的前行、《龍欽心髓》前行、大圓滿的的其他前行等等。我從不同的上師那裡學習,每一種前行都聽受了不只一次。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覺得自己的理解還不夠,因為學得越多,就會發現還有更多需要學。正如佛法所說,佛陀的教法如虛空般無邊。
所以我認為,前行的修持是極為重要,甚至非常嚴肅的一個實修法門。

✦ 身口意三門的完整訓練
前行讓我們對整個修行道路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方向。
而且它不只是身體的修持,還包括口(持咒)與意(觀修、禪修)的結合,是一個完整的身口意三門訓練。
我希望這次五天的閉關,能為大家帶來很大的利益。

✦積數遍數與修心之間的平衡
傳統上,每一個部分的積累遍數是十萬次。例如第一個部分是皈依與頂禮,每個人要完成十萬次,加上額外的一萬一千次,總共十一萬一千次。但現代有些人過於執著數字,反而忘記了修行的本質是修心,只注重數遍數的完成,反而失去了意義。因此,現在很多大德都鼓勵學生以更有意義、更實際的方式來修行。
我之前也問過大家,有沒有人已經完成了前行十分之一的積累,比如一萬一千次。如果你完成了,並且還有時間、有心力,可以繼續完成剩下的部分。如果時間或身心上不允許,那麼一萬一千遍本身就是非常有意義的積累。
所以我們這次會更著重於「修心」而不是「遍數的累積」。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參加這五天閉關,我是不是一定要完成每一項十一萬遍的積累?」我想這還是要看你自己。我不會強制要求誰一定要做。你要自己問問你自己。

✦ 閉關中的安排與建議
如果有些人還沒有接受灌頂或傳承口傳,我們可以在閉關期間安排,或是結束後在這裡再安排。我們可以做個紀錄,等到有時間時,我們可以補上。
我們這次會學習的內容,包括了止禪(Shamatha)修持。若天氣允許(不下雨的話),我們可以在早晨到戶外修一小時的止禪。我以前帶過,效果非常好。第一天晚上我會教授止禪,之後每天早上我們都會一起禪修。
我們也會學習念誦、觀想、持咒、頂禮、曼達供等所有細節。
如果身體不適,不一定要做完整的大禮拜,可以做小禮拜(跪拜),甚至只念誦皈依文也可以,很多大師都這樣說過。
若你打算參加閉關,建議攜帶手套或一塊布,做大禮拜時會比較方便。
每天做一些頂禮也對身體健康有益。

誠邀護持善法.薩嘎達瓦月功德增長

 


སྙིང་རྗེ་ཆེན་པོས་རྩོད་ལྡན་སྙིགས་མའི་ཞིང༌།།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བཟུང་ནས་སྨོན་ལམ་ཆེན་པོ་ལྔ་བརྒྱ་བཏབ།།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པད་དཀར་ལྟར་བསྔགས་མཚན་ཐོས་ཕྱིར་མི་ལྡོག།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སྟོན་པ་ཐུགས་རྗེ་ཅན་ལ་ཕྱག་འཚལ་ལོ།།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誠邀護持善法.薩嘎達瓦月功德增長】
2025年5月28日至6月25日為殊勝的【薩嘎達瓦月】,此月為佛陀降生、成道與涅槃之吉祥時節,一切善行功德皆於此期間億倍增長。
台灣固松林佛學會將於此殊勝月舉辦【大圓滿前行五日閉關】,並於6月11日薩嘎達瓦節當日舉行吉祥煙供法會,6月15日閉關圓滿之日,舉行總迴向法會。
本次護持善款,除用於閉關所需之費用外,亦將供養予傳承上師──貝加林巴尊者於不丹帕羅駐錫寺【札西丘林寺】之僧團,作為僧眾寮房修繕經費。
誠摯邀請十方功德主發心隨喜,共同護持此項殊勝善行,廣植福田,共證菩提。

登記洽詢:
劉師姐(LINE ID: pinyu1006)
王師姐(LINE ID: wmichelle718)
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合十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身語意閉關


【五加行七日閉關開示】

指導上師:堪布烏金旺楚
主辦單位: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日期:2019年8月28日至9月3日
地點:華藏教學園區(新北市深坑區阿柔里5 鄰大崙尾9 號)
即席口譯:朱小華
文字整理:林佩蓉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2025【大圓滿前行入門導引】五日閉關

指導上師:堪布 烏金旺楚

主辦單位: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承儀軌:寧瑪派《南迦固松貢都》傳承之《輪涅自解大圓滿之精簡前行》
日期:2025611日至15
地點:華藏教學園區(僅限全程住宿參與)
地址:新北市深坑區阿柔里5鄰大崙尾9

 


如果您一直想開始大圓滿前行實修,但不知道如何入門,或一直缺乏勇氣;

如果您已經是一位穩定的大圓滿前行修持者,那麼這次閉關是您溫故知新的好時機!

本次閉關旨在進入金剛乘的前行修法——這是一條能夠引導我們從當前的狀態直至成就的殊勝法門。

今年的611日,適值佛陀入胎、成道與涅槃的殊勝日子,台灣固松林佛學會邀請您給自己一次「閉關」機會! 

撥雲見日,回歸自性

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歡迎加入!


 

閉關主題:【大圓滿前行】開示與實修指導

本次閉關法本儀軌為寧瑪派《南迦固松貢都》之《輪涅自解大圓滿之精簡前行》,法本儀軌涵蓋前行修持的所有次第。

本次課程提供最精髓的教法、實修指導,以及如何將這些修持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建議。

包含:

【外前行】

  • 轉心四法:透過思惟暇滿人身、死亡無常、因果業報、輪迴過患,激發我們真誠修行的出離心。

【內前行】

  • 皈依大禮拜:深入理解真正的皈依處,透過身語意合一的禮拜,培養堅固的信心與虔敬心。
  • 菩提心禪修:修持菩提心,開展無畏的智慧與慈悲,讓修行不僅止於自身,更利益一切有情。

【密前行】

  • 金剛薩埵關修:以懺悔、淨化之力,清除業障與煩惱,恢復本具的清淨心性。
  • 獻曼達:透過布施宇宙萬物,修習無執無礙的佈施與圓滿資糧的智慧。
  • 上師相應法:透過信心與虔敬,與上師三寶的加持無二無別,體悟實相。



如何參與?

這次閉關開放給所有對金剛乘教法與上師具有虔誠與信心的學員。僅限現場參與,讓我們暫別3C,親身來到華藏教學園區這片殊勝的靜修之地,與同行道友們相聚共修。

學員在閉關結束後,可獨立修行,專注於個人修持積累。每週一晚上參加在固松林佛學的共修,將有機會接受上師的個別指導,並與同修們分享修行體驗。

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這場殊勝的修行旅程!

閉關說明及報名登記

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合十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台灣固松林佛學會簡介

台灣固松林佛學會由來自不丹尊貴的上師 烏金旺楚堪布於2013年發起的佛學及實修組織,以引導有緣眾生趨向聞思修,定期舉辦禪修、薈供、綠度母、五加行等共修,於吉祥殊勝日舉辦集資淨障法會及佛學開示,長期護持寧瑪派伏藏法固松貢都的法脈傳承延續,期於能建立長久學修佛法的實修道場。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五加行共修開示《生死業力與生圓次第》



上師 堪布烏金旺楚 傳講

時間:2025210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___

金剛乘修行的兩大階段: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金剛乘的修行都可以歸納為兩個階段: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例如,在簡短的金剛薩埵修法中,起始階段就是生起次第——你觀想自己成為金剛薩埵。

那麼,「阿(Ah)」這個種子字是什麼呢?「阿(Ah)」代表你心的本然自性,它以這個種子字的形式顯現,作為心性本質的直接表達。這個種子字轉化為金剛薩埵,這意味著,透過這個轉化,你將自己生起為金剛薩埵。這就是生起次第,在這種情況下,這個過程是非常短暫的。

不僅如此,金剛薩埵從修持者的心性向外放光,遍及六道,淨除六道眾生一切惡業,所有眾生轉化為金剛薩埵,整個宇宙都轉化為金剛薩埵淨土。這整個過程都屬於生起次第。

那麼,修法的最後會發生什麼呢?一切都會收攝融入——整個宇宙以及一切金剛薩埵的顯現,都會收攝融入自身的金剛薩埵;自身的金剛薩埵在收攝融入「阿(Ah)」,而「阿(Ah)」進一步融入空性光明,這就是圓滿次第。

以生圓二次對治生與死的業力習氣

現在,重點關鍵是:這個修持過程是一種對治,那麼它對治的是什麼呢?眾生深受兩種沉重的生與死之間的業力習氣(habitual tendency)所制約。這兩種習氣已經深深植入我們的心識之中,使我們不斷強化它們,從而形成無盡的輪迴。這種習氣業力將我們困住,使我們難以解脫。

我們被困在生與死之間,在輪迴中無休止地流轉,無法自拔。然而,通過金剛乘的修行,特別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持,就是直接對治生死習氣業力,我們可以逐步轉化這種根深蒂固的模式,了悟心的本然自性,從而超越生死輪迴。

現在,你明白了嗎?當我們出生時,你還記得我們是如何投生於輪迴的嗎?這是我們經常學習的內容。

我們並不只是因為父母的結合而「出生」——那僅僅是我們的肉身形成的方式。但作為有情眾生,我們的本質是心識,而這個心識早已成為一個眾生的形態。

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真正出生的呢?我們的根源來自於心的本性,但因為我們未能認識它,於是無明便產生了。無明進一步引發煩惱,煩惱又造作業力,而業力最終導致身體的形成,以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

這就是我們真正墮入輪迴的方式——由於無明,產生了煩惱、業力,最終導致苦果,使我們不斷流轉於生死之中。

你還記得嗎?這是我們一直在學習的內容,對吧?那麼,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首先是無明的生起,然後是負面情緒——貪欲、憤怒等種種煩惱,接著是業力的造作。這些業力進一步形成強烈的習氣,包括對身體、事物、環境的執著,於是我們就落入輪迴之中。

這就是出生的過程。在佛法的教義中,出生不僅僅是從父母所生的肉身,雖然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真正的出生是指心識如何進入輪迴。

那麼,當我們死亡時,會發生什麼?

一切都開始消融回歸。你看到了嗎?首先,身體消融於心識之中;接著,粗顯的念頭消融回無明與阿賴耶(Alaya)。最終,阿賴耶也將融入到自性,心的本然狀態。

當我們死亡時,一切都在消融,越來越微細,最終回歸到法界的本性。你是否理解到,死亡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回歸?

所以,這就是我們需要淨化的部分。因此,對治的方法就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這兩者完全對應,了解了嗎?

輪迴之所以形成,是因為生與死。這是輪迴的部分,也是不清淨的部分。若要從輪迴中解脫,就必須淨化這兩種習氣,修行的方法就是直接的對治之道。

  • 對於生的習氣,對治方法是生起次第。當你觀想自己成為金剛薩埵,並在修持時念誦,這個過程正在淨化輪迴中的出生業力。
  • 而對於死的習氣,對治方法則是圓滿次第。當你觀想一切消融,安住於心的本然狀態,這個修持正在淨化死亡的業力與習氣。

因此,這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是極其有力的方法,能夠徹底對治並淨化斷除輪迴中最強大的業力——生死業力

當我們在修持生圓二次第時,無須特別觀想淨化與斷除生死業力,自然而然地修持,本身就已經在淨化一切。但是,如果你必須明白這個修行直接對治生與死,你會更加歡喜,你會更樂意去清晰地觀想,因為你知道它真正帶來的幫助。

否則,就像你射出了一支箭,卻不知道它射向何處。

但當你知道目標在哪裡時,你會更加歡喜,更加專注,因為你清楚地知道這個修行的力量與方向。

與其盲目地不斷射擊,你應該先知道目標在哪裡,然後再瞄準並射中它,這樣不是更好嗎?

我之前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也許你們已經忘記了。當我講解綠度母儀軌時,或許在中陰禪修部分就已經清楚提到這一點了,對吧?我曾經傳授過這個教法。

生圓次第與二種菩提心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大乘的教法與修行。

大乘教法的核心精髓,就是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不論你讀哪一部大乘經典,聽哪一場大乘教法,修持哪一種大乘法門,最終都離不開這二種菩提心。

不論是經藏,比如《大般若經》,無論你從頭讀到尾,還是從尾讀回頭,整部經典都在闡述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

有時候,一部經典可能會特別強調世俗菩提心,有時候則側重勝義菩提心,有時候兩者並重,但不管如何,主題始終圍繞這兩個階段。

當你進入金剛乘的教法與修行時,無論從開端到結尾,一切的教授、解釋、教學或修持,都離不開二階段。而這二階段的精髓,就是二種菩提心。

  • 第一階段——生起次第,側重於世俗菩提心;
  • 第二階段——圓滿次第,側重於勝義菩提心。

方法雖然不同,但其核心要義仍然是一樣的。然而,金剛乘的教法與修行具有更強的力量,能夠直接斷除煩惱、淨化業力。

因此,無論是我們修行時,還是閱讀經論時,無論是大乘的教法還是金剛乘的教法,如果你能夠掌握它們的核心與要點,一切都會變得非常清晰、簡單。

尤其是我們現在主要專注於金剛乘的修行,所以我們應該牢記這二階段,這將使修行變得更加容易。

如果你們掌握了這個要點,那麼對我來說,教授這些法義也會更加順暢。

但如果你們沒有提出問題,我也無法確定應該講授哪些內容。所以,我認為這二階段的教法是最珍貴的教授之一,因為它直接對應我們這些有情眾生的習氣——生與死,並且透過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來淨化這些習氣。

這是既簡單又極為核心的教法!

每一個五加行修法——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懺悔、獻曼達——都是對治法。每一個教法與修持,都是對應煩惱的對治,能夠淨化業障。有時修法是以最精要的方式進行,有時則是以較為詳盡的方式修持。

同樣地,在禪修的收攝階段,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次收攝,另一種則是剎那收攝。同理,生起次第的修持也有這兩種方式:一種是漸次生起,另一種則是剎那生起(直接觀想自己為本尊)。

三種瑜伽與修行次第:從瑪哈瑜伽到阿底瑜伽的轉化

此外,我們知道有三種瑜伽:瑪哈瑜伽(Mahayoga)、阿努瑜伽(Anuyoga)、阿底瑜伽(Atiyoga)。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持中,每一個瑜伽都有其不同的方式。

其中,瑪哈瑜伽特別強調生起次第的修持,因此,它的修法更加廣大、一步步展開。例如,首先你要觀修空性與大悲心,然後觀想種子字,接著從種子字中發出光芒,然後從光芒中顯現——例如「當(Tam)」字現起,然後再一步步顯現整個壇城與本尊,這就是較為詳盡的觀想修持法門。

現在,當你進入阿努瑜伽時,這就變得非常容易了,你不需要逐步修持。例如,在金剛薩埵的修持中,你只需念誦種子字,如「阿(Ah)」,你就化為金剛薩埵;「當(Tam)」化為綠度母,「吽(Hung)」則化為蓮師。這就是阿努瑜伽的生起次第,是同時剎那生起。

當你進入阿底瑜伽時(大圓滿),甚至不需要這樣的咒語。當你直接安住於本初覺性(Rigpa),安住於光明本覺,一切皆自然顯現。你不需要觀想任何事物,當你的心安住時,認識心的本然——即本覺(Rigpa)、即三身佛,一切便於大圓滿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安住於此,即是一切顯現之本體。但這對於較高階的修行者而言才是適合的境界。

生死方式與修行對治:漸次與剎那的轉化之道

因此,我們需要修持的,正如我所提到的生起次第,一是漸次生起,另一則是剎那生起,透過念誦種子字,例如金剛薩埵修法中,當你念誦相應的種子字,便能成為金剛薩埵。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道理是相同的。在生起次第中,一種是漸次生起,一種是剎那生起。同樣地,收攝與消融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次收攝消融,一種是剎那收攝消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因為眾生的誕生方式本就不同。有些眾生是漸次出生的,而有些則是剎那出生的。例如,卵生(從蛋中孵化的眾生)或胎生(由父母孕育而生的眾生),這些都是漸次出生的。你可以看到,這類眾生需要經歷多個階段才能出生。而另一類眾生則是「化生」,例如地獄眾生、天界眾生、中陰身眾生、餓鬼道眾生等,他們不需要經歷漸次生起的過程,而是由業力驅使,「啪」的一聲,瞬間出生,並非一步步發展出來的,而是剎那完成的。

因此,出生的方式有不同,死亡的方式也是如此。我們一般人死亡時,會經歷漸次消融的過程,不會立即消失,而是會經歷外相消融、內相消融等過程。雖然我們在口頭上談論「消融」這個過程時很簡單,但實際上死亡是需要時間來逐步完成的。然而,對於那些剎那出生的眾生,他們的死亡方式也是剎那間完成的。

所以,在修行中,為了對治這些不同的生死方式,我們也有相應的修法。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按照自己的出生方式來選擇觀修方式。例如,因為我們是漸次出生、漸次死亡的,就只能用逐步觀修的方法,而不能使用瞬間成就的觀修法。並非如此,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方式,因為這些習氣(業習)我們都具備。今生我們或許是漸次出生,但在過去世可能是剎那出生的,也可能以不同方式死亡。因此,我們仍然帶有這些業習,這些習氣仍然存在於我們的阿賴耶中。

六道中的一切眾生都具備身體,但身體的形態各有不同。對於某些眾生來說,他們並不像人類一樣經由父母孕育而生,而是純粹由業力所感召而直接誕生的。例如,阿修羅道的眾生可能有父母,而天道中的眾生則分為許多不同的層次,大部分是「化生」而來的。其中一些天人是像我們這樣漸次出生的,但許多天人則是剎那間化生的。

此外,眾生的出生方式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 胎生(從母胎中出生)和 卵生(從蛋中孵化)這兩類眾生是由父母孕育而來的。
  • 濕生(由溫暖與濕氣中自然形成)與 化生(由業力直接變現而生)這兩類眾生則沒有父母。

因此,在不同的眾生類別中,部分有父母,部分則純粹由因緣和合而生,並無父母的概念。例如,在炎熱潮濕的夏天,許多小昆蟲(如蚊蟲等)會突然出現,這些就是濕生的例子。我們並不稱它們的生長條件為「父母」,而只是形成它們出生的因緣條件而已。

這些知識當然是可以學習的,若能了解這些道理當然很好,但並非絕對必要。真正需要學習與修持的,是我們內在的「業習」(習氣),了解我們內心所累積的習性與業力,並對其進行對治與淨化。關鍵在於找到適合的對治法門,透過修行來淨化這些習氣。這才是修行的重點,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論上的學習。當你能夠將這些教法結合起來修持,它將對你的修行產生極大的助益,使你的理解更加清晰,這才是最重要的。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財富的深義與增益事業——2025財神法會開示


【2025財神法會開示】

主法上師:堪布 烏金旺楚 傳講

時間:2025-02-09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阿彌陀佛!大家新年快樂!

各位法友,非常歡迎大家今天來參加新春財神法會。今日見到許多新面孔,特別歡迎新來的法友。每年新春之後,我們都會舉行黃財神法會。曾經參與過的法友,應當已經了解財神法會的意義。對於新參加的法友,我會簡要的介紹。

在開始之前,請大家先深吸一口氣,然後稍微放鬆一下。如果你知道如何禪修,可以用一到兩分鐘的時間,讓自己的身心完全安住於本然的狀態中。觀想這個地方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地方,而是充滿財神與佛菩薩的壇城,一個真正的財富壇城。從今天早上開始,我們一直在進行這個修法,所以請你完全融入這個氛圍之中,讓自己徹底放鬆,定心靜坐。

一般來說,諸佛菩薩各具有不同證悟的功德事業,以利益眾生並滿足眾生的各種願望。例如,有息災的事業,增益的事業,勾召(攝受)眾生的事業,以及降伏(忿怒)事業,最終則是無上圓滿的覺悟事業。諸佛菩薩有種種不同的成就事業,而今日所修持的即為「增益事業」。所謂增益事業,能使有情眾生之福德資糧、智慧、壽命乃至財富等諸善法增長圓滿,皆因諸佛菩薩之加持,成辦此等增益成就。

  • 財富的三個層次:外財、內財、密財

今日所修之法——財神法門,具足諸多增益功德,然今日特別側重於財富的增長。此法會可稱為「財富法會」,然而,我們應當深刻理解何謂真正的財富,這一點極為重要。財富並不僅僅指金錢、富裕或物質資產。在佛法中,財富可分為外財、內財與密財三個層次。

當我們談及「財富」,往往立即聯想到金錢或物質資源。然而,若僅停留於此種理解,則是不夠的。我們的智慧尚不足以真正體悟財富的深義。

外財 指的是我們外在所追求的,如金錢、房屋及各種世間資源,這些屬於世俗所認知的財富。

內財 則更為重要,它包括長壽、健康的身體,以及順緣具足、諸事吉祥圓滿等內在福報。

密財 被視為最高的殊勝財富,乃根植於我們的內心,包括慈悲、愛心、智慧,並由此生起真正的安樂與圓滿。此外,當我們具足密財,便能感應諸佛菩薩的加持,使其無量福慧融入我們的心相續,成就究竟的法財。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擁有外財,即世間的財富,物質富足,然而他們卻缺乏內財,例如健康狀況不佳、壽命短促,或生活中諸多不順遂的境遇。

同樣地,也有一些人擁有內財,即良好的健康與順緣,但他們卻缺乏密財,內心缺乏安寧與快樂,活在煩惱與痛苦之中。世間確實有許多人處於這種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財富的不同層次。

  • 財富獲得的因、緣、果

那麼,透過財神法會修法,我們能夠獲得這三種財富嗎?如果這是你的疑問,那答案並不確定。因為財富是一種果報,而果報必然依賴於因與緣才能顯現。因此,我們應當深入思考:財富的因是什麼?財富的緣又是什麼? 世間萬法皆依因緣而生,若無因緣,則無一法可成。正因如此,財富也是因緣和合之結果。那麼,財富的因與緣是什麼呢?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財富的因即是福報(功德資糧)。累積福報是財富的主要因。若於過去世或今生曾廣積福報,則此即為財富生起的根本因。

然而,這種是無形的,我們肉眼雖無法見其形相,但它確實存在。因此,我們應當時時刻刻、以各種方式去積累福報,無論何時何地,皆應精進修持。當福報累積圓滿,果報自然顯現——可能是今生,亦或是來世。

但即便我們已經累積了福報,若仍有障礙存在,則果報無法顯現,財富亦難以成就。因此,除了積累福報之外,我們還需排除障礙,令善因得以順利成熟。

因此,除了累積福報作為財富的因之外,還需要適當的助緣來消除財富的障礙,使財富的因能夠順利成熟,最終顯現果報。換句話說,若能具足必要的因與緣,財富自然會顯現。而財神法會即是獲得財富的助緣

財神法會的修持,便是透過諸佛菩薩的加持與法門的力量,來清除財富的障礙,例如業力負債、貧乏障礙等,從而加速財富因緣的成熟,使果報得以更快顯現。

舉個例子,就如同我們種下一顆種子,種子已經埋在土壤中,這相當於我們過去所累積的福報。然而,僅有種子還不夠,它還需要陽光、雨水與適宜的環境來助長生長。若沒有雨水,種子即便存在,也難以發芽茁壯。

同樣地,財富的因若無適當的緣來促成,果報也難以顯現。因此,透過修持黃財神法門,我們便能夠招感加持,消除障礙,讓財富的因順利成熟。

如果沒有陽光,同樣也難以讓種子順利生長、茁壯,甚至無法結出豐碩的果實。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理解這個道理。

否則,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已經參加了財神法會,擁有財神寶瓶、財寶箱,甚至供奉財神像或掛上財神唐卡,但財富卻沒有任何改變。」若是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對因果的理解尚不夠深入。

人類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貪欲過重,總是希望快速得到結果,且不願付出努力。

有時我們參加幾個小時的財神修法,就期望立刻發財、滿願,這是不符合因果法則的。然而,如果我們已經累積了福德資糧,那麼這些修法就是助緣,能幫助我們消除障礙,加速果報的顯現,使財富更快成熟。

  • 深信、恭敬與全然依止的心念

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那就是「信心」與「信任」。

若我們對修法、因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即便種下一顆善因,也可能因為懷疑與動搖,而使其無法順利發芽並結成果報。諸佛菩薩是否能夠加持世間呢?當然可以。這取決於你的信念。當你對諸佛菩薩有信心時,會發生什麼呢?你的心已經與諸佛菩薩相連。關鍵在於,當你與諸佛菩薩,特別是與財富的佛菩薩相應時,這意味著你已經與他們建立了連結。否則,即便你在這裡參與,影響的力量也不會太大。

因為我自己並沒有能力去賜予「這就是財富的加持」,我沒有這樣的能力,我所做的是透過觀想與修法,使自己與諸佛菩薩,尤其是財富之佛菩薩相應,並從他們那裡獲得加持。然後,這股能量被分享給在場的所有人。這就是整個過程。

我所相信的是,我相信能量的存在。不同層次的能量在運行,這是一種奇妙的現象。我們透過修法累積能量,而諸佛菩薩的加持,也同樣是以能量的方式顯現。因此,各種不同的能量在流動與交融。

  • 蓮師財神法門

今天我們所修持的法門,主要是蓮師財神的修法。核心是蓮師財神,並圍繞著諸多財神眷屬,如黑財神、黃財神等,還有其他諸佛——所有財神眷屬的壇城。我們今天所修的,就是這樣的法門。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應該這樣去理解它,並且透過觀想與信念,使自己與這股加持的能量相應。因此,在修持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觀想,並深信不疑。

我們有一套修行方法,包括禪修、誦持咒語和各種修持法門,這些都蘊含著能量的力量。同時,如果我們能夠一心投入、建立信心並清晰地觀想,這些元素便能共同運作,產生一種能量的互動。這股財富的能量就會開始運行,並形成一種加持,降臨於我們之中。

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我的夢境。那是昨天清晨,我做了一個美好的夢,真的很美。我在想,或許是因為我一直在思考這次財神法會,所以才會夢見這個景象。這個夢是在我剛要醒來之前出現的,就在昨天早晨。

在夢中,我看到一尊巨大的蓮師,全身閃耀著金色,彷彿完全由黃金鑄成。這座蓮師像極為宏偉、莊嚴。然後,我想從背後為這尊蓮師獻上一條金黃色的哈達(哈達是一種供奉的絲帶)。但因為太高了,我無法自己放上去。這時,我的朋友堪布也在場,我告訴了他這個夢境,並請求他的幫助。我請他從背後爬上去,將哈達掛上去。

最終,他成功地將哈達掛在蓮師的頸部,然後那條金黃色的哈達從前方自然地垂落下來,長長的一條,就這樣飄下來了。當我站在蓮師像的正前方,看到這條哈達從上方垂落下來,內心無比喜悅。我輕輕地接住哈達,將它供奉在適當的位置,這時候我突然從夢中醒來,內心充滿了幸福和喜悅。

整個昨天,我們都在為今天的法會做準備,而整天我的心情都非常歡喜。當我回想這個夢境,我意識到,這尊金色的蓮師,應該就是蓮師財神吧!而那條金黃色的哈達從天而降,正象徵著加持與財富的降臨。這就是一種祝福的象徵,一種加持的顯現。

有人會夢見金黃色的事物,這與這樣的加持有關。所以,雖然夢境本身不是真實的,但它卻帶有某種徵兆與意義。當我們對此生起信心,當我們去體驗它,那麼這份加持便真正降臨了。這就像上次我分享過的法教一樣,當我們信受奉行時, 加持便會自然流入我們的生命之中。

佛菩薩就像一座積雪覆蓋的高山,而我們的虔誠與信心則如同溫暖的陽光。當我們的信心如陽光般照耀在佛菩薩之上時,會發生什麼呢?加持便會如雪水般融化,然後化作甘露流向我們,滋潤我們的身心。這就像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缺乏信心與虔誠,那麼這份加持就不會融化與降臨。

我相信,很多人與我結緣,可能是在2012年時因為財神法會或財寶箱的因緣,大家還記得嗎?這也是一種殊勝的緣分,我們透過財神的加持而結下這份法緣。

其實我原本沒有打算分享我的夢境,只是剛剛突然想起,覺得或許可以與大家分享。不過,最重要的是,我想告訴大家,我們首先應該要明白財富法會的真正意義,其次,我們需要從內心生起對它的理解、信任與信心。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吧!時間過得很快,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談論,因為有時候「談論就像水中的泡沫,而修行才如同一滴黃金」。所以,修行比談論更為重要。

法本開首的祈請文名為「懷攝加持的祈請文」(大自在祈請文),我們需要這份來自阿彌佛陀、觀自在菩薩、蓮師的加持,我們的心應該與諸佛菩薩相連,接受他們外、內及密財富的加持。

今天早上,我們已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儀軌修持,現在讓我們一起進行簡短的蓮師財神修法吧!現在,我將口傳這個咒語,請大家跟著我誦念三遍。

嗡啊吽 班紮咕嚕 貝瑪惹紮 阿逆地 哇香悉地 新紮

現在我們可以一起誦讀這個咒語了。

這個咒語的意義其實非常簡單明瞭,咒語中的「嗡啊吽」三個種子字代表蓮師證悟的「身、語、意」——象徵著蓮師已經成就了圓滿的證悟,即一位完全開悟的佛陀。「班紮咕嚕」是金剛上師貝瑪惹紮」的意思是「蓮花王」,也就是「蓮花生大士」。這是因為蓮師是「蓮花部」諸佛的化現。

咒語中的「阿逆地」,這三個音代表不同的眾生界別——「阿」是天道的種子字、「逆」是人道的種字字,「地」是龍族(或稱龍王眾)的種子字。「哇香悉地」意思是「懷攝、勾召」所有一切的力量。

當我們持誦這個咒語時,我們是在祈請蓮師加持,「新紮」是願祂懷攝、勾召天界、人界與龍族的一切加持與財富能量,並賜予我們這份加持。

所以,我們應該生起這樣的觀想——這個地方即是蓮師財神的淨土,而蓮師財神正在加持我們,將來自天界、人界與龍族界的財富能量加持我們,讓這份財富與加持圓滿成就於我們的生命之中。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2025新春團拜開示2】──「發願」與「累積福德」的智慧


堪布 烏金旺楚 開示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時間:2025. 1. 29

為何誦念《普賢行願品》?

你知道為什麼念誦《普賢行願品》嗎?因為菩薩有不同的階位,我們稱之為十地菩薩,亦即聖者菩薩。他們皆發願利益眾生,其中包含千萬種不同的菩提心願。然而,若將這千萬種菩薩的願望加以總結,便可歸納於一個發願文之中。因此,這被稱為「發願之王」,因為所有菩薩的願望皆包含於其中。

快樂的真正來源

今天,我們說「新年快樂」,這意味著我們希望新的一年更加快樂。但這份快樂來自何處呢?許多人認為快樂來自金錢、朋友、美食與舒適的生活,這些固然是快樂的外在條件,但真正的快樂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或許有人會質疑:「我從未感受到快樂來自內心。」但事實上,快樂的根源就在心中。同樣的,痛苦亦來自內心。

因果法則——快樂與痛苦的抉擇

因此,我們的快樂與痛苦,皆由自己的心所造作。佛陀教導我們,若不想受苦,就不應製造痛苦。負面的心念與行為會帶來痛苦的結果,而正向的心念與行為則會帶來快樂的果報。這便是因果法則的真相——正向的心帶來正向的行動,最終成就快樂;負面的心則導致負面的行動,最終導致痛苦。這是業力因果的現實,也是我們應該深刻理解並實踐的道理。

這正是佛陀所說的,也是現象的真相。這並非佛陀創造的規則,而是因果的真實法則——業力的運作就是如此。因此,今天,若我們想獲得快樂,就應當在內心種下快樂的因——也就是善念與正向的願望。

學習菩薩的願心——發願的力量

然而,我們並不總是知道如何發起最殊勝的善願,因此,我們學習菩薩的願望,因為菩薩的願心是最廣大、最圓滿的。我們在誦讀這些願文時,即便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詞義,也應以同樣的發心來觀想——就如同菩薩們的心願:「我希望獲得快樂,同樣地,一切眾生也都希望快樂;我不願受苦,同樣地,一切眾生也不願受苦。因此,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願眾生獲得真正的快樂。」當我們如此發願時,將累積無量的福德資糧。

無私與快樂的關聯

這裡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愛,也十分重要——佛菩薩心心念念都在思惟如何讓他人獲得快樂,最終他們自己也得到了究竟的快樂。而我們凡夫眾生,卻總是執著於自己的快樂,結果卻陷入內心的痛苦。因此,雖然在行為上難以做到無私奉獻,但至少在內心可以先發願,如此再逐步將行動與發心調整到五五比例,甚至越來越多。

布施的智慧——如何真正累積福報

最後,有一個關鍵點:累積福德至關重要。具有豐厚福報的人,他們的願望往往能夠順利實現。因此,我們應當時刻積累福報,使我們的願望得以成就。

因此,例如我們供燈、頂禮、供花、供養各種物品給佛菩薩,這並不是因為佛菩薩需要這些東西——他們不會飢餓或口渴,也不需要物質供養。而是為了累積我們自己的福報。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應該富足。因此,無論是供養佛菩薩,還是幫助他人,能夠付出就是一種偉大的供養,這是來自內心的真正布施。

佛陀的教誨——布施的三種形式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男子極為貧困,他問佛陀:「為何我今生如此貧窮?」佛陀回答:「因為你過去未曾行布施。」這個男子說:「但我自己都一無所有,甚至連食物都不夠,如何布施他人?」佛陀告訴他:「你仍然擁有許多可以布施的東西。」

身布施:用善意的眼神看待他人,帶著微笑,這是身體的布施。
語布施:用善語與人交談,說有益於他人的話,這是語言的布施。
意布施:用慈悲心去思考,對眾生心懷善念,這是心意的布施。

這些都是我們隨時可以實踐的布施。即便在吃飯、喝水時,也可以發願供養佛菩薩。例如,在享用美食、飲品時,即使不念誦經文,也可以在心中默想:「願以此供養諸佛菩薩,願一切眾生都能獲得這樣的美好供養。」這樣的發心能夠累積無量功德,這非常重要。

結語——從今天開始累積福報

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累積福德,這些福報不僅能幫助我們此生,還能延續到來世,乃至最終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