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入座前行:七支坐法與九吐濁氣的身語準備

 《2026年五加行閉關開示彙編》

入座前行:七支坐法與九吐濁氣的身語準備

傳講上師:堪布 烏金旺楚
時間:2025-06-11 下午 2:00-3:30
地點:華藏教學園區

_____________

一、什麼是「前行的前行」?

現在你們可以看一下法本。在第二頁的第一句小字上寫著:「首先共通前行依照一般而行」這是第一句。你們看看中文,讀一下中文。既然這裡說的是前行,那我們現在就要學習「前行的前行」。

現在可以先不用看書了,我只是想指出這個重點。

二、修法的起點:身語意三門的準備

這裡所講的是一切禪修與修法的通用準備:一開始,我們需要準備好自己的身、語、意。這就叫做「身的要點」、「語的要點」、「意的要點」。這是所有修法的通則,也是我們需要先學會的。

在我們的課程表中,目前的項目是止禪,也就是「意的要點」,所以我們要先緩一緩,從頭開始。

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是完全沒接觸過佛法,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學過、修過一些。但即使如此,在正式進入修法之前,我們還是需要記得:身體要準備好來修法,語言要準備好來修法,內心也要準備好來修法。這就是所謂的「準備」。如果準備得好,修法就會順利;但如果沒有準備就直接進入修持,往往會遇到各種障礙與困難。

三、身的要點:毗盧七支坐

現在來看身體的第一個要點:我們有七支坐法,這就叫做「毗盧七支坐」。

毘盧遮那佛是五方佛中居中的佛,是中央佛。他的坐姿就像阿彌陀佛一樣,你們應該見過這種坐姿。但為什麼不直接叫「阿彌陀佛坐姿」呢?為什麼特別強調「毘盧遮那七支坐」呢?因為許多佛陀都是採用這個坐姿,通常我們就稱它為毘盧遮那的坐法。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緣起關係:我們眾生有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對應五方佛。當我們的色身被淨化時,就會轉化為中央佛——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對應的就是「色蘊」。

因此,這是一種透過身體姿勢來修持的方式。當我們這樣做時,不僅與毗盧遮那佛相應,還會獲得祂的加持。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相依,所以當我們講身體的姿勢或「身的要點」時,就會談到毗盧遮那佛。

四、毗盧七支坐法詳細解說

1. 雙腿:金剛坐與蓮花坐

那什麼是七支坐法呢?第一支是雙腿的坐法,也就是大家現在的坐姿——雙腿交叉,稱為「金剛跏趺坐」。如果右腿在外側,那是金剛坐;如果左腿在外側,那是蓮花坐,兩種都可以。一般來說,男性適合金剛坐,女性適合蓮花坐,不過也沒有絕對規定,可以自己選擇。這是第一支。

2. 手印:禪定印與放鬆坐

現在講第二支——手印。這是禪定手印。雙手放在肚臍下約四指的地方,右手在上,自然下垂,兩拇指輕輕相觸,但不是壓緊,只是輕輕接近。

我看到很多人在禪坐時雙手是舉起來的,那是不對的。你可以看阿彌陀佛的像,手是放下來的。如果佛像的手是舉起來的,那可能是造像的人搞錯了。

為什麼要把手印放在這個位置呢?因為肚臍下四指的地方是我們從母親那裡承接來的火能所在。如果我們把雙手放在這個火能的區域上,就能帶來更多放鬆與舒適,甚至可以說是身體上的喜悅。

你必須真的放鬆,不要握緊,也不要真正碰觸,只要自然地放著就好。

另一種做法是雙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這叫做「放鬆坐」,主要來自某些密法傳承。在修大圓滿等法門時,很多上師會建議雙手自然下垂於膝,完全放鬆。

這種姿勢自然會讓內心更放鬆。手印放在哪裡,你可以自己選擇。有些人手指真的碰在一起,那也不需要,只要輕輕接近,不要貼住就好。

現在你們先不用做,因為還需要記筆記。但等到禪修的時候,可以試試這樣做,會感覺到不同的能量。這是第二支,手印。

3. 背部與脊椎:挺直但不僵硬

第三支是背部與脊椎。背部要微微內收,不要後仰,也不要駝背,只要輕輕地往內一收,這樣脊椎就會自然挺直。

所謂的「挺直」,不是僵硬,而是放鬆但不彎曲。

為什麼要保持脊椎挺直?因為我們的脊椎中有中脈。如果脊椎挺直,中脈也會跟著挺直。中脈從密處一直延伸到頭頂,在修持時,中脈一定要保持筆直。

中脈是智慧之脈,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它筆直。就是這樣,一直到頭頂都要直。這是第三支。

4. 肩膀:如老鷹展翼般自然打開

第四支是肩膀。教法中說,肩膀要像老鷹的翅膀一樣展開,意思是要稍微打開一點。當肩膀打開,心也會跟著打開,這是第四支。

5. 頸部:微微向前傾

第五支是頸部。脖子不能後仰,也不能前垂,也不要歪向左右,而是微微向前傾一點點,這是第五支。

6. 舌頭:舌尖輕觸上顎,牙齒微張

第六支是舌頭。舌尖輕輕頂住上顎,上下牙齒微微張開。

7. 眼睛:開眼觀鼻尖,避免昏沉

第七支是眼睛。有些人打坐喜歡閉眼,有些人喜歡睜眼,也有人問:「我可以閉眼禪修嗎?」可以,但最好是睜眼。你有看過哪尊佛像是閉著眼在禪修的嗎?

因為當你閉眼時,會變得越來越昏沉、進入黑暗,心也會慢慢關閉。但有些人說:「我一睜眼就有很多妄念,所以我還是閉眼比較好。」這種情況可以短時間這麼做。

但佛陀的建議是,初學者的視線應該落在鼻尖這裡,不要看前面、左右或其他地方,就只是看這裡。你看我這樣,就是佛陀禪坐的姿勢。

五、身的重點總結:挺直與放鬆的智慧

如果你能記住並做到這七支坐法,那就很好了。如果你覺得太複雜,至少要記住兩件事:

第一,要「挺直」。為什麼?因為如我之前說的,當身體挺直時,體內七萬二千條脈道就會自然挺直。

這些脈道裡流動著風能,當脈道筆直,風能就會正確地流動。

而我們的念頭、散亂的心與風能是相依的,所以當風能居中,心也會歸於本性。因此,在禪修中保持挺直是最重要的一點。

同時,也要「完全放鬆」。你的關節、肌肉與每個部位都要放鬆。教法中甚至這樣說:頭部放鬆於頸部,上半身放鬆於下半身,全身放鬆於坐墊之上。要完全放鬆。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身體筆直,並且完全放鬆。

這就是「身的要點」。

六、佛陀的身教:猴群模仿坐姿得悟

我們來講一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在尼連禪河邊禪修六年,有時坐在河邊,有時在樹下,只要哪裡適合就坐下來。佛陀有時一坐就是一週、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動,就這樣以這個坐姿安住在當下。

有一天,有一群猴子來了。牠們非常好奇,因為有一個人一直坐在那裡打坐,一動也不動,但又沒死。猴子們來來回回靠近觀察,有時靠近,有時退後,有時甚至丟石頭,但佛陀仍然一動不動。

有一天,牠們靠得更近了,甚至爬到佛陀的腿上、肩膀上、頭上,但佛陀仍然絲毫不動。後來猴子們索性坐在佛陀周圍,開始模仿佛陀的打坐姿勢。

牠們非常好奇,心想:「為什麼這個人可以這樣坐著這麼久,一點都不動?」他不是死了,而是活著地靜坐不動。於是牠們有時從遠處觀察,有時靠近默默地看,還會跑到佛陀的腳邊、肩膀或頭頂來看他會不會動,但佛陀完全不動。就這樣,牠們來來回回靠近觀察,最後開始模仿佛陀的坐姿,學著他那樣靜坐。

最後,很多猴子竟然證得了某種悟境。這是真實的好消息。

當然,這或許是佛陀的加持,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緣起。

這其實就在講身的要點。我們在禪修之前,要先準備好身體,這就是關鍵。在禪修當中,身體應該安住在這樣的狀態。

大家清楚了嗎?

七、語的要點:九吐濁氣的修習原理

接著講第二個:語的要點。

語的要點,總的來說,是要練習深沈而放鬆的呼吸。但特別在密乘的前行中,我們要修一個「九吐濁氣」(九節佛風) 的練習。

因為我們從外境吸入了很多帶有負能量的風氣,這些氣息進入我們體內,進入脈道,就會形成障礙與煩惱。

所以九吐濁氣的目的就是清除這些負面的風能。我們現在就要來學這個練習。

八、動作教學:如何封脈與調氣

現在身體已經坐好七支坐法了,接著我們要來看手上的兩個部位──無名指與中指之間的位置,無名指的外側末端有脈道。

還有大腿上也有兩條主要的脈道。如果你按壓那裡,可以感覺到肉是軟的,但有一條比較硬的地方,那就是脈道。這兩條脈很大。

你找到那個位置了嗎?可以稍微轉動一下腿部肌肉,會比較容易找,不是在膝蓋那邊,而是大腿中段。

所以這兩條手脈與兩條腿脈,總共四條,是負面風氣容易進出的地方,教法中說,這些地方會帶入許多負能量。

因此,在這個練習中,我們要「封住」這些脈。用兩手的拇指壓住這些部位,你會感覺到脈道在那裡。

像這樣壓住,然後閉住氣。手指環扣起來,封住鼻孔與手臂交接的位置。

不是手張開,而是往內收,手肘壓下來,這樣會封得比較好。很多人做成外張的樣子,其實應該要更收,這樣比較正確。對,就是這樣。你感覺到了嗎?

很好,不要壓太用力,不然會痛。只要有感覺就好。這樣做的時候,身體也會自然挺直。

九、完整練習:左右鼻與中脈三段調息

現在看左手,注意看。左手舉起,從內側繞過來封住左鼻孔,右手保持筆直,從右鼻慢慢吐氣。

要強而有力地慢慢吐出來,完全把氣排出來。

來,大家一起做,慢慢吸氣,繞一圈,舉起來,再像山形一樣放下。

然後換邊,右手繞起來,封住右鼻孔,再用左鼻吐氣,方式一樣。

放下手,吸氣的時候,手舉起也可以同步吸氣。然後再放下來,換邊。

這個練習是右鼻三次,左鼻三次,最後從中脈觀想吐氣三次。

我們稱為「中脈」,雖然中脈沒有實體的孔,但我們要觀想從中間吐氣。這就是「九吐濁氣」的完整練習。

最後還有一個動作。看這裡,像這樣抖動身體。

這是結尾時的動作。吸氣之後,從下往上抖動,到胸口的時候全身抖一下,然後大聲地喊:「哈!」

再看一次:吸氣,到這裡抖動身體,然後說「哈!」感覺所有的負能量都排出體外。

你有沒有看過動物在感覺到緊張、不舒服的時候會怎麼做?像狼、熊、老虎、狗,都會這樣從裡到外抖動一下,釋放掉緊張。

早上剛起床的時候做這個非常好。

藏語中這叫「哈圖」──「哈」是發出聲音放掉一切,「圖」就是抖動。

現在我們再做一次九吐濁氣。

等一下我會講觀想的部分,但我們先把動作練習熟。

這一步最重要,不要忘記──壓住這裡。

最後再來一次哈圖。

像這樣呼吸,你會感覺氣息變得清新、心變得清明。

我看到有些人在做的時候,頭會來回動兩次、三次。其實不需要這樣,慢慢地一次就可以了。當氣息進來的時候,動作也隨之而行,一次就好。

這個動作手肘應該是挺直的,而不是縮著、夾著,要自然地展開。
有些傳承可能會做得不太一樣,但你不需要照那些方式,只要簡單地提手、轉動、下放就可以了。

我也看到有人這樣推的時候頭也跟著歪了,這樣不對,要保持頭正直。就像這樣,挺直就好。

這個練習不只是為了前行或禪修之前,甚至每天早上起床之後也可以做。這是一種清淨身心的動作。

這個動作本身只是動作而已,但更重要的是觀想。這才是真正讓練習生效的關鍵。

十、觀想的核心:三脈與三毒的淨化

現在,我要講的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觀想。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正如我之前說過的,在我們的身體裡有七萬二千條脈道,但最主要的是三條,我們稱為三脈:中脈、左脈、右脈。

中脈是藍色的,但這不是實體的管道,它更像是一條光脈,是智慧的象徵。
我們要觀想它就像是一根藍色的吸管,從下方一直延伸到頭頂。

中脈的開口在頭頂,約八指寬的位置,不是在前額,而是在髮際的中間偏後,觸摸那裡會感覺有點柔軟。
每個人頭型不同,有些人可能要比八指再多一點,像我自己的頭不是完全圓,有點偏,開口就在稍後的地方。

中脈是藍色的,右脈是白色,與右鼻相連;左脈是紅色,與左鼻相連。
這兩條脈從耳後繞過來,連接到鼻孔的左右,起點則在我們的臍下,也就是禪修時觀想火能的地方。

所以,脈道的走向是從肚臍下起,兩側繞至耳後,再通至鼻孔。這樣的結構大家現在應該清楚了吧?

記住,中脈是藍色的,這個顏色很重要。

現在當我們從右鼻吐氣時,要觀想氣的顏色是白色,
但不是乾淨的白,而是夾帶很多污濁的白,就像雨雲形成前那種灰白色。
這象徵的是我們的憤怒與瞋恨,
以及由此產生的煩惱、惡業、負面思想與障礙,全都隨著這股氣一起排出體外。

左鼻吐氣時,風氣的顏色是紅色,
但不是純淨的紅,就像有疾病時的血那樣濁紅。
這象徵我們的貪欲與執著,以及由此產生的障礙、疾病與煩惱,
也全部隨著這股紅色風氣排出體外。

第三個階段,從中脈吐氣,顏色是藍色,深藍,像煙一樣。
這代表的是無明。所有由無明生起的煩惱、業障與病氣,
全部隨著這股藍色的氣排出體外。

第一次吐氣是粗重的,第二次比較清,第三次就完全清淨,
就像晴朗無雲的藍天,這就是觀想要達到的狀態。

「哈圖」這個動作是可做可不做的,看你需要。
如果你覺得昏沉、打瞌睡時,做這個動作會幫助你提起精神、煥然一新。

十一、總結:用清淨的器皿來盛裝法義

這個練習就像我們要在盤子或杯子裡放東西之前,一定要先把它洗乾淨一樣。洗得越乾淨,之後放進去的東西就越純淨、越完美。
同樣地,我們的身體、脈道、風氣與心識,在修法前要先透過九吐濁氣清淨,才能讓修持更順利、更殊勝。做完九吐濁氣之後,你應該感覺到全身、脈道、氣與心,一切都清明透淨。

現在我們來再做一次,這次加上觀想。
還記得觀想怎麼做嗎?
你們用自己的方式練習,不要看我,也不用看朋友,閉上眼睛也可以。
動作即使不完美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內心的觀想。

手肘這個地方再往內收一點,這樣壓下來的角度會更正確。
很多人手是外張的,其實往內一點會更對位。
好了,就是這樣。你們可以開始自己做一次。

接著你們可以提起手、輕輕地抖動。對,抖一抖。沒錯。

所以,這個練習是複雜還是簡單呢?

花一點時間練習是正常的,剛開始可能不熟,
但熟悉之後,就能完美地完成。你會感覺非常清爽、舒服。

記住:鼻吐出白色的氣,代表(憤怒)
鼻吐出紅色的氣,代表(貪欲)
脈吐出藍色的氣,代表(無明)

這三種分別對應我們主要的三毒煩惱,是關鍵的觀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