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大圓滿前行實修講記 8】複習―四轉心法、皈依



傳法上師:堪布烏金旺楚
藏中口譯:貝瑪慈寧
傳法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法日期:2016年3月27日10:00am-5:00pm
錄音整理:林純鈺



在內心裡面發起菩提心,然後思維一切眾生,也就是願自己發起慈心、悲心、菩提心,為令一切眾生都能證得佛陀果位的緣故來發起菩提心,但是,想要令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證得佛陀果位的話,唯有修行,所以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思維自己要來修行前行的教法,為了能夠修持來利益一切眾生,要讓修行能夠究竟的緣故,所以應當祈禱三身所含涉的一切上師,就觀想在前方的虛空當中,有法身、報身、化身所含涉的一切無量無邊的上師,存在於前方的虛空當中,就如同月亮周圍環繞著無量無邊的星辰一樣,他們全都發出燦爛的光明,然後他們的慈心、悲心眷顧著我們、看顧著我們,試著觀想。

練習四轉心法在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方式,比方有些傳承是練習體會,練習體會暇滿難得幾天、練習體會死亡無常幾天、練習體會因果業報幾天、思維體會輪迴過患幾天,各別幾天或一個禮拜,多久的方式去體會。我們這邊可以採用簡潔的方式,一次思維四轉心法的四個要點,這是昨天花了一天的時間來講解的,為了讓各位複習,所以就再提了一下。

「觀察修」與「安住修」

一般來講我們所謂的實修也好,禪修也好,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叫做「觀察修」,一種叫「安住修」(實質修)。所謂「觀察修」具有各種的理解分析,去觀察、去了解、去體會,另外一個當你藉由觀察已經知道他的意義,就直接把心安住在上面,這可以叫「安住修」(實質修)。

舉個例子來說,像四轉心法來講,首先我們需要去體會暇滿難得的時候,先觀察自己身體的修行條件就好,不用看別人,我們想想看,之前講到暇滿難得的要點,我們想想看是不是自己符合這樣的條件,暇滿難得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們想想自己的狀況好了,我們非常榮幸的,現在沒有落入到地獄道,也沒有落入到畜生道,沒有去當畜生,同樣來講現在也不必到修羅道去跟人家打仗、抗爭,有生命的恐懼,也沒有到天道去放逸,最後感受到墮落的痛苦,僥幸現在在人道,在人道來說,雖然我們還是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可是,比起世界上所有幾十億的人口來說,我們眼睛沒有盲,耳朵也沒有聾,身體手腳也沒有殘缺,沒有少任何一樣。修行的條件來說,比起很多人走錯路來講,我們僥幸的都選對了路。以修行的條件來說,我們又不像很多人想要學法又有各種的障礙,所以說把自己能夠修行的條件跟全世界的人類來比,甚至跟所有的眾生來比來說,像我們能夠得到這樣子條件的人,全世界所有的生命來說,包括昆蟲螞蟻等等,到底有幾個跟我們是一樣的呢?你就會產生非常確定的,像我們有這樣條件的,真的是沒有幾個人,這個比例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能夠得到像我們這一輩子這樣的條件,當然我們覺得自己不怎麼樣,可是能夠像我們這樣有修行條件,真的是在全世界所有眾生、所有生命裏面是少之又少的,也可以說可能轉世個上千年來說,可能大概只有一世、兩世能夠像我們這輩子這樣的條件而已。

經過這樣確實用你的智慧去思維、去了解,你會發覺到確實是真的,講暇滿難真的是沒有錯,而且我們確實是暇滿難得的條件,內心會產生一種歡喜、一種了解,同樣產生一種確信、一種體會,那個感覺會出來,這就是藉由觀察產生的體驗,這樣的一個確信,這樣的確信產生出來以後,你就把心放鬆,把心放在確信上面,這個叫做所謂的安住修。所以首先先觀察、理解,去思維,之後安住在最後的確信,這就是所謂的觀察修跟安住修,所以這兩個要結合來做實踐。

剛剛講安住修,安住在這樣的確信、體會上面,當然我們的心不會永遠停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你接下來會有一個念頭再湧上來,會讓你離開原來的安住當中,剛才的念頭在其他念頭產生的話,你就繼續讓你的心思維第二個部分,也就是死亡無常的部分,死亡無常如同之前所講的一樣,就去思維你不用去看別人,看自己就好,我們人的生命都是一樣的,就像佛陀比喻的油燈一樣,我們從母親的肚子生出來以後,就像油燈一樣,隨著油慢慢燃燒,越來越少,到最後逐漸接近油盡燈枯,所以我們也是一樣,活著的時間,只有一分一秒,一天一天越來越少而已,早晚會面對死亡,我們的生命又像風中的燈燭一樣,隨時一陣風吹過來,燈就滅了,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誤以為永遠活在世間或是長久活在世間的生命,事實上隨時可能都會遇到各種的狀況就死亡了,所以我們到底下一秒死亡,還是明天死亡、後天死亡,什麼時候不知道,隨時都會死亡的,於是我們知道所謂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的無常,我們就要更加珍惜寶貴的時間,好好做有意義的事情,來做修持,所以首先要能夠真的體會到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不牢靠、不堅實,我們要好好的去愛護他,不要去浪費他,經由觀察產生這樣的確信、體會時,同樣把心安住在這上面,應用觀察修跟安住修的道理、方法來做思維死亡無常的義理。

同樣的,你的心不會永遠處在剛剛所講的最後狀態中,你還是會起暇的感覺跟念頭,會離開原來的狀態,當你起念頭的時候,你就繼續去思維、體會接下來的這一個部分,也就是因果業報的部分,去思維、去觀察因果業報的道理跟自己的關係,就想到人不會永遠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終究有一天會死亡,在死亡的時候,人死的時候是什麼狀況?就是身體都會毀壞,可是我們的心並不會因為這樣就毀壞、就死去,我們的心會繼續存在著,可是這個還存在的心就受著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業跟惡業的影響跟牽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也就是進入下一世當中,打個比方,就像是強風吹落葉一樣,落葉就不由自主受著風吹,就東南西北的去了,我們也是一樣,如果生前沒有足夠修行的話,死的時候就受著過去所造的善業跟惡業牽引到下一世當中,如果你惡業造得多的話,就受到惡業的牽引,把你吹到地獄道、餓鬼道跟畜生道;如果善業做得多,就能夠到所謂的人道、阿修羅道跟天道去,不管是哪一道,都在六道當中,這就是因果業報的道理,你可以在這樣的狀態當中,產生確信,安住片刻,再進一步來說,我們再思維,一般人雖然認為投生到人道、阿修羅道跟天道三聖道好像還不錯,但是仔細的思維,就像我們昨天講的,六道當中仔細想想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安穩的,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快樂的,所以我們不管投生到六道道任何一個地方,到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到最後都只有徹頭徹尾的痛苦而已。

沒有「出離心」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仔細的思維,如果我們沒有解脫,繼續在六道輪迴裡面繼續流轉,實在是完全沒有意義,經過這樣的思維會產生厭離心,厭離到什麼程度呢?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看到嘔吐的東西一樣覺得噁心,或看到一個已經吃了幾百次的東西一樣,會覺得索然無味,連看都不想再看,這個叫做厭離心,當你思維以上所講的六道輪迴的痛苦,輪迴一切的現象的時候,會產生這樣一個心情,這個逐漸的發展,就會先由厭離心產生之後,就會產生出離心,產生出離心之後,我們為了能夠真正的從六道當中能夠解脫出來,能夠脫離這個完全沒有意義、沒有內容、沒有營養的六道輪迴,我們就打從內心來祈禱所有的這些法、報、化三身的上師,祈求因為你們的加持、你們的攝受跟眷顧,讓我能夠從六道輪迴當中完全解脫出來,證得佛陀的果位,打從內心來厭離六道輪迴、出離六道輪迴,打從內心來祈請法、報、化三身所含攝的一切的上師祖師們。

所以剛剛講的出離心對修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如果沒有出離心的話,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你可以說沒有出離心就沒有所謂的修行,外相再好看,看起來就是這樣那樣,根本來講不是任何的修行,所以如果沒有出離心,就無法構成所謂的修行或是實修,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就不斷不斷的來講,跟各位做提示,當你內心真正產生真正的出離心之後,這個出離心是什麼呢?他的本質就是一種慈心跟悲心,其實出離心本身就是一種慈悲心,他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慈心跟悲心,真正來講是希望自己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所以這個出離心用在自己來說,就是對我們的慈悲心。

出離心的本質是慈悲心

就像之前講過的,為什麼出離心就是一種慈悲心,在座或許有些人記得,或許有些人還不清楚,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慈悲心,慈悲心不是好心關懷別人的心就叫慈悲心,慈跟悲有不一樣的,悲是什麼呢?悲就是拔苦之心,也就是希望離開痛苦的心,對自己和對別人希望離開痛苦的心這個叫做悲心,希望得到安樂的心這叫慈心,所以慈跟悲是稍有不同的,我們剛剛講的出離心,出離心如果用在自己身上,希望自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這叫做對自己的悲心,希望自己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之後得到解脫,證得佛陀果位,得到安樂,這個叫做慈心,所以出離心的本質也是一種慈悲心,所以出離心跟慈悲心本質是無二的,所以我們講出離心是對自己的一種慈悲,這樣各位可以理解嗎?如果你的心真正發出離心,真正對自己的慈悲心之後,不只是對自己,甚至反轉向外,擴及外在的對象,不只只有一個、兩個,還是所有一切眾生的時候,這樣的出離心就轉化成為菩提心,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上面,所以沒有一個菩提心是離開出離心的,如果沒有出離心的話,就沒有菩提心。如果有人說我修什麼菩提心,可是他的前題,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構成後面的菩提心了。

想想佛陀在2500年前成佛的時候,在那個時代或許我們都還在人世間,甚至可能都在佛陀的周圍,這是很可能的,誰也說不定。不管當時是不是在佛陀身邊,總而言之,我們到現在還在輪迴裡面流轉,還是生生世世過著痛苦的日子,我們就要為自己想想,自己的腦子就要想想,為什麼別人都已經解脫、都已經成佛,就我們還在這邊輪迴痛苦,自己要想一想,仔細想想我們可以發現到一個事實是什麼呢?問題就出在於我們真的沒有打從內心產生出離心,表示生生世世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生生世世跟 這輩子一樣都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緣故,才沒有辦法真正去做一個清淨真實的修行,沒有辦法清淨真實的修行,才沒有辦法解脫,才沒有辦法成佛,所以關鍵在於我們心裡面沒有真真切切的有出離心,所以有句話說,因為沒有出離心的緣故,所以沒辦法修行;因為沒有出離心的緣故,所以沒辦法成佛。所以我們才講出離心是一切學佛修行的根基,你可以像前面所講到,出離心是佛法的根本,或三乘當中小乘的精華,所以出離心不是只是無病呻吟,或覺得一時對輪迴的失望而已,或對周圍的失望而已,而是打從內心對這些迷妄的輪迴產生一種厭離心,這才叫做出離心,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就是因為沒有內心裡面真真切切有出離心,所以我們首先要練習,就是反覆一直練習真正你的心完完全全有出離心才可以。你們這樣稍微知道出離心是什麼?四轉心法跟出離心的關係,出離心又跟修行有什麼關係,這樣理解了嗎?

藉由聞、思、修獲致佛的智慧

我們在佛經上有說藉由三種方式所產生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進入到佛的智慧,也就是藉由聞、思、修,我們將能夠逐漸達到佛的智慧,哪三種聞、思、修?聞、思、修一般在佛經裡面稱之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就是藉由聽聞所產生的智慧、由思維所產生的智慧、由實修所產生的智慧,只有這樣一個次序,我們將能夠產生如何進入到佛的智慧,什麼叫做聞所成慧,也就是聽聞所產生的智慧呢?就像現在各位一樣,你們耳朵好好的聽,聽我所講的內容,聽了以後你會有一個概念,有一種知道,知道我講的意義、內容,這個叫做所謂的聞所成慧,你知道了以後,只是有個概念,有個知道,這個不夠,你還要進一步一直去思維,不斷的思維,然後慢慢的逐漸的思維,你會產生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後再進一步產生確信,當確信產生的時候,這叫做思所成慧,這叫確信,有確信以後,這確信就是符合剛剛所講的觀察修,因為你觀察,不斷地觀察、不斷的思維,你會產生智慧,然後觀察之後產生一種確信,對確信產生之後,就先放鬆安住在這個上面,然後把這樣的確信內化,不斷地內化,內化就產生了經驗,對於這樣的經驗,可以慢慢昇華成所謂的證悟,因為你經驗產生之後,你不會再改變了,你不會再懷疑這樣對不對,因為你產生了經驗,那你就不會再有任何的改變了,這叫做所謂的修所成慧,修所成慧就符合剛剛所講的安住修,所以藉由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配合剛剛所講的,其實就是所謂的觀察修、安住修,你就會再由最後所產生的智慧進入到佛的智慧當中。

出離心的徵兆

昨天師兄問我的一個問題,當我們不斷的體會、練習四傳心法產生出離心的時候,有出離心的時候會有什麼徵兆呢?薩迦派最初的開山祖師薩千貢噶寧波11歲的時候,修文殊法閉關,請文殊菩薩親自開示給他的妙法,就是這四個偈頌:「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輪迴,則無出離心;若執著自利,則無菩提心;若執著生起,正見亦喪失」。中文有這樣的翻譯,簡單講就是如果你執著此生的話,你就不是修行者了;如果你執著輪迴的話,你就沒有出離心了;如果你執著自利的話,你就失去了菩提心了;如果你內心的我執生起,你就失去空性的真見了,最後一句白話可以這樣講。我們可以引用裡面的第二段「若執著輪迴,則無出離心」,這句話可以倒過來講,當你有出離心的時候,你就會對輪迴感到沒有任何的興趣、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剛剛的問題問到當你有出離心的時候,你會有什麼徵兆呢?你就會對輪迴裡面一切人事物的現象沒有任何的貪愛跟執著,那這個貪愛跟執著來講,就是你自己心裡會很清楚,對輪迴一切現象的貪心也好,或者是瞋恨心也好,或是愚癡的心來講,你都會減弱,就像剛剛講的你對輪迴裡一切的現象來講,就像是吃了上百次同樣的食物一樣,你會覺得索然無味,就算放到你的面前,你也不感興趣,又像看到噁心的嘔吐物一樣,就算放到你的面前,你不會去貪愛他、執著他。

當你產生出離心時,會有什麼樣徵兆?當你擁有一個清淨真實的出離心時,你就很容易能夠產生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你產生清淨真實的出離心時,你自然而然會對其他一切眾生毫無困難的產生慈心跟悲心,就像太陽有了日光以後,自然而然能夠消除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黑暗一樣,太陽本身的光一樣,除了能照耀自己以外,不用刻意的,也能夠消除所有的黑暗。所以當任何一個人內心產生清淨真實的出離心以後,不用非常刻意地、費力地去慈悲他人,去練習慈悲心,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沒有造作、不費力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所有的眾生。我們這次前行教授特別講出離心,各位要常常去想到它、去體會它,多練習對各位只有產生越多的好處,不會浪費時間,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失。

反覆思維四轉心法產生清淨真實出離心

剛剛講四轉心法的重點,各位不要把它當成一個要唸的經典或文字,好像只能一定要坐下來,坐得端端莊莊的來想、來念,不用,隨時隨地就用各種方法,都可以去思維它的道理,把這個內容慢慢地滲透到、浸入到你的內心當中,就像我們昨天有講到過的,你可以利用一天從醒來以後,到睡眠的過程當中,利用各種時機來去想它,比方說你早上一醒來的時候,就可以思維暇滿難得的道理,很慶幸的我又活過來了,我存在這個世間,我現在所得到的這個人身,能夠修行的條件,在這世界上算一算來說,真的是非常的難得,所以說我今天要怎麼樣發揮我這個人身的價值,不要浪費他,這個就是暇滿難得,然後一次一次地思維、一次一次地深入,昨天有提供一個方法,就是從早到晚配合把一生的時間濃縮在一天裡面,這樣子來思維無常,這樣的方式讓自己去契合我們所講的死亡無常的道理,然後到了晚上的時候,要入睡之前,來思維因果業報、輪迴過患的道理,當然講是這樣講,也不一定要到晚上,也是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你都可以去思維,不管你行住坐臥,上洗手間的時間,可以的話,再短的時間,你可以抓緊的時間,能思維多少、體會多少,都沒有關係,不是說一定要說,好像早上起來或晚上回到家,一定要坐下來,然後法本打開,然後一定要做九吐濁氣,才做思維,當然每天這樣做一次是真的必要,也非常好的,但是四轉心法的重點是真的要在你的內心裡面產生這樣的體會跟感受,所以說如果你把它執著這個好像是做功課一樣。

每天一定要打開做一次功課的話,我們講真的,你有可能每天只有做一次,一天24小時,你只有每天打開法本的時候,才會想那麼一次,請問一下你的心真的能夠產生出離心嗎?是不會的,所以說反而就是你要在我們下座的時間,就是不是坐在座位上的時間,在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你不斷地思維、不斷地體會,把這個東西滲浸到你的內心裡面,那你才會產生出離心,不會因為每天你這個法本念一遍,你就產生出離心的,所以各位要常常的去思維,務必用各種的方法、各種的正念,讓自己的內心產生真真切切、清淨真實的出離心出來。

所以從今天開始,每天早上起來,各位就要撥個時間出來,就是起床以後,不管你是不是要去刷牙洗臉還是做運動,做什麼事情來講,在還沒有吃飯之前,就照前面的內容先把它完成,就是先坐下來九吐濁氣,九吐著濁氣之後就接著意要,心裡的要點一樣觀想前方的虛空當中有三身所攝的一切上師,觀想他們放光來加持我們,接下來前面所講的內容一樣,完成之後再練四轉心法,之後再觀想上師他們放光,也就是心意的要點完之後,就接四轉心法,然後好好體會一下四轉心法,之後同樣再觀想這些上師放光然後進入到我們身心當中,加持我們的心意,讓我們的心跟上師的智慧、跟上師的心無二無別,如果可以的話再做一下數息觀,每天早上這樣練習。這個之後,如果你們還有時間,就是這個前行的儀軌,從後面的皈依開始,把它整個念完,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就第二頁的部分,念完之後,你們就吃去早餐了,然後等到你們晚上有空再修皈依或後面的部分。

皈依是一切修行之基礎

所以當我們真正有心發覺到一定要從六道輪迴當中解脫出來,非要出離六道輪迴不可,我們一定就要找到方法,出離六道輪迴的方法並不是要用錢、用世俗的方法可以解決的,唯有所謂的學佛修行才有辦法解決,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出離六道輪迴的方法是什麼呢?它的根基在哪裡?就是皈依。皈依是什麼?就像這邊寫的一樣~一切修行之基礎所依。所以一切修行的基礎是什麼?是皈依。一切修行的依託是什麼?建築在什麼上面?在皈依。所以修行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能夠解脫六道輪迴的痛苦,證得佛陀果位的緣故,所以首先來講就是皈依,這個在之前我們大概有講過,為什麼我們要修行、修持皈依,重點就在這個上面。所以我們要修行皈依的時候,首先就是要明觀資糧田而實際皈依,這個資糧田也可以叫皈依境,這之前有講過,時間的緣故,就不再重複了。(因為昨天發心的會長不能來到,所以我今天就重點式的講了一下四轉心法,當然詳細又詳細的部分,在昨天已經講說了,為了讓會長能夠了解,並且讓其他各位更加能夠體會的緣故,所以我今天多花一點時間向大家提示這極為關鍵重要的四轉心法。

會長過去花了十年的時間在顯教做學習,將三乘當中的小乘顯教的基礎打得很好,如果能夠進階的來修持密咒金剛乘的法、這樣的重點,將是非常好的,對會長來講,我就要問一個問題,你有覺得你的內心當中真真切切地發起出離心嗎?因為我們講的顯乘也好,顯宗也好,它的重點是不是就是出離心?

會長答:一樣,因為我們也是出離心、悲心、慈心還有般若心,出離心就是從生活裡面,因為我們要去吃飯、大小便、睡覺,我們都很厭惡了,因為厭惡以後,一定要修,出離心是很基礎,出離心對很多的五欲就會放下,你越讀經,你就越看破,看破就會越放下,你的欲望就越少,你又加上念佛,你要跟那尊佛是合一的,你就慈心、悲心一直上來。


非常好,如果這樣就夠了、就對了,所以我們講的小乘的教法重點就是是否你能夠產生出離心,所以說當你對一切的色聲香味觸來講,你們覺得這個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可言,你不會去貪執它,這個就可以說是產生出離心的徵兆,那你昨天沒來就算了。

觀想鄔金金剛持皈依境

如同前一天所講到一樣,我們所觀想的就是交抱著佛母的蓮師(鄔金金剛持),如果能夠觀想得起來,你就觀想鄔金金剛持,周圍有無量的三寶三根本、三身的諸佛環繞在周圍,當然是最好的,如果觀想能力沒那麼強,只觀想交抱著佛母的蓮師在前面虛空,這樣子也可以,沒有任何的違背、不行,所以說這邊講起來是交抱著佛母的蓮師,事實上我們昨天講過,祂形象上是如此,事實上祂就是佛,什麼叫做佛,這邊講的叫「界覺無別」,也就是空性跟智慧空性跟本來智慧無二無別,就是界覺與無別,更白話一點就是見諸佛的心,所以你觀想交抱著佛母的蓮師,形象上是這個樣子,事實上你觀想的就是界覺無別,就是諸佛的心,所以諸佛的心是什麼呢?衪無量地表現出來就是所有的善根本,就是所謂的三寶,所謂的法報化三身,所以所觀想的交抱佛母的蓮師,祂就是界覺無別的本質,同樣來講,祂就是涵攝了所有外層次的三寶、內層次的三根本,還有密層次三身諸佛的主宰,祂的本質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不要只看到祂的外相,祂的形象,要思維祂的本質是什麼,祂就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所以我們如是的觀想在前面的虛空當中存在這樣的皈依對象。


首先我們翻開第4頁,用中文的方式念誦第4頁皈依的偈頌(接著藏文唱誦)。然後好好的觀想,對這樣對象來做大禮拜,各位現在就心裡想說我已經如是的禮敬,做了禮拜就好。如同剛剛所講的,就是觀想好了以後來做大禮拜,大禮拜不管你拜21拜,還是100拜,甚至拜了1000拜以後,總是要有即將結尾的部分,休息的部分,你到最後就坐下來,然後再一次好好觀想所謂的皈依境,就是皈依的對象,然後再念一遍第4頁的皈依文,由於自己內心虔誠念誦皈依文,感召前方皈依的對象放光加持我們的身心,之後又整個化光由我們的頂門融入到我們全身,於是我們就得到皈依對象所有身語意功德、事業,所有一切的加持。


資糧田化光融入自身,等持無相狀態

我們之前講過在皈依時,不只自己,還有父母親、敵人及所有的眾生跟自己皈依,所以自己乃至於周圍所有的眾生全部化空,就像彩虹,原本清清楚楚的存在,然後突然化空一樣,所以自己跟一切眾生也如同彩虹消失於虛空一樣,一切也化空了,於是就在這空的狀態當中來禪定靜坐片刻,就像這邊寫的一樣「資糧田化光融入自己之後,等持於無相之狀態」,等持跟禪定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禪定於無相的狀態,這無相的狀態就叫做勝義皈依。

我們昨天有講過皈依分兩個層次,一個叫做世俗諦的皈依,一個叫勝義諦的皈依,所以到最後來講,進入空的的狀態叫做勝義諦的皈依,皈依真正的境界就是這一個,前面來講我們觀想前面有個皈依境,然後我們對祂禮拜,這些所謂相對性,這個叫做世俗諦的皈依,到最後來講,前面這些有相的或者是相對的,這個叫做世俗諦的皈依,到最後昇華,進入到絕對的境界,這個最真實的境界,叫做勝義諦的皈依,所以在這個皈依來講,藉由上面的程序,我們完成了世俗諦的皈依,也完成了勝義諦的皈依。到這邊皈依的部分就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