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大圓滿前行實修講記 9】內前行(2) 發心





傳法上師:堪布烏金旺楚
藏中口譯:貝瑪慈寧
傳法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法日期:2016327
錄音整理:林純鈺



外道與佛教的區別皈依

剛剛Khenpo一上座時,我跟Khenpo稍微聊一下,Khenpo也藉機開示,因為我們皈依要做實修之前,要對皈依有所了解,不然就不知道跟外道與內道、拜佛跟拜神差別在哪裡。一般來講,皈依是外道與佛教的差別,有皈依是佛教,沒有皈依是外道,講是這樣講,但是你還是要對裡面的義理要清楚,為什麼要有皈依?皈依是皈依什麼?這個要了解。

Khenpo說他之前有跟各位開示過,皈依可以分成世間的皈依跟出世間的皈依,皈依如果翻得白話一點就是請求拯救的意思。什麼叫世間的皈依,可以講世間的請求拯救,比如說我們為了這輩子的好處,或是輪迴世間的各種利益,很多人會拜一些神,拜一些世間的天神,甚至拜石頭、拜樹、拜山……,臺灣很多,什麼石頭公、大樹公、山神,王爺什麼都有,拜妖怪,拜什麼,很多,但是不管你怎麼拜,你所拜的對象祂有超出輪迴的境界嗎?沒有的,不管你求的是什麼,你求的要脫離輪迴,但是你拜這些神,拜這些對象,祂再厲害,什麼大梵天王或什麼天王,祂能夠幫助你超脫輪迴嗎?沒有辦法的,所以這叫做世間的皈依。

皈依三寶

所以我們皈依的三寶是什麼?這就是我們講的叫超出世間的皈依,所以叫出世間皈依,白話一點就是說,就是我們皈依三寶是希望請求三寶拯救我們,能脫離輪迴,也就是皈依三寶跟一般的拜神、拜基督教,差別在哪裡?三寶跟其他不一樣,祂有幫助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能力,而且那個叫什麼神,祂再厲害,能力再大,沒有辦法幫你出離輪迴、脫離輪迴,所以我們皈依什麼呢?就是你要了解你所皈依的,不管我們講三寶、三根本什麼的,祂的功德是什麼?基本上佛家的皈依是至少建立在三寶之上,也是不管你是皈依三寶、三根本或三身,基本上都歸納在所謂的三寶上面,所以我們皈依什麼?你要知道,你皈依佛為你的導師,皈依法做為你的道路,皈依僧做為你的伴侶什麼叫道路,就是你成佛的道路,所以皈依法做為你的道路,就是成佛的道路,用法做為你的道路,然後皈依僧做為你的伴侶,你就是請求佛來拯救你,就像導師一樣的方式來拯救你,你皈依法,祂以道路的方式來拯救你,幫助你能夠脫離各種的痛苦,然後成佛;皈依僧做為你的伴侶,也就你成佛過程當中的伴侶,所以佛法僧三寶這個我們要了解,同樣來講,如果你這個不懂,你會覺得信佛跟信什麼有什麼差別,都是信,可是這個差是非常大的,這是剛剛Khenpo所講的開示。以上是皈依的補充,之前皈依已經講很多了,今天就不再多講。

閱讀《密勒日巴尊者傳》、《菩賢上師言教》有助產生出離心

當然在市面上有許多皈依的講解,各位能再去翻閱、去細細研讀是非常好的。特別是菩賢上師言教從藏文本已經翻成中文本了,各位如果也都能去請閱一本,好好閱讀,裡面這些應該要知道的都寫得非常詳細,所以如果你們一定要閱讀什麼,就是密勒日巴尊者傳還有菩賢上師言教,這兩本書可以說就是我們修行的補充教材,你好好的去閱讀密勒日巴尊者傳,就會產生清淨真實的出離心,比起說你去東想西想一下四轉心法,可能你去讀密勒日巴尊者傳還快一點,因為更容易產生出離心,所以你先閱讀了密勒日巴尊者傳以後,再去閱讀菩賢上師言教的話,你就會對於整個前行有個完整的了解,你有完整的了解之後,你就不會有懷疑,不會懷疑就容易進入到實修,所以如果要完全詳細又詳細的講,就等於照著整本菩賢上師言教來講了,所以我講解的方式就不是像這樣什麼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是直接用經驗的方式做教授。所以在座的各位有些人很多有聽,你們有做筆記,如果你們再去閱讀菩賢上師言教的話,這三個結合起來就很清楚了。如果你沒有先聽像這樣子的經驗講解,直接看菩賢上師言教也不是不行,但是比較會產生好像沒有味道的感覺,但是你們現在已經至少一次親耳聽聞這個講解了,你們再去看菩賢上師言教,就會顯得特別有味道。

直接通往成佛的大道發心

接下來要講到發心的部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就是為了出離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皈依,所以皈依可以說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一切修行的入門,就像我們講的海關一樣,你要進入一個國家,你要先通關,它是一個入門,講入門也可以,講基礎也可以,比方說你進入一個國家以後,你已經通了關了,入關了,進入海關是不是入了門可以進去了,進去之後,你要到達你的目的地最好是走高速公路,所以打個比方來講,發菩提心就是走高速公路,直接通往成佛的大道,這個叫做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出離心,現在來講的皈依、發心,這個次第是很重要也是很有趣的,我們可以這樣講,就是對我們來說我們包含的是什麼呢?一開始講就是說包含有所謂的輪迴跟涅槃的這兩個境界,這個方向,什麼叫做輪迴呢?它就是痛苦的,它是愚昧的,它是無知的,它是不安的;涅槃是什麼呢?它就是所謂的智慧的,它就是快樂的,它就是長久的安樂,這兩個是南轅北轍完全相反的方向,那麼我們是怎麼樣呢?我們很矛盾的是什麼呢?我們想要得到的是涅槃的快樂,涅槃的境界,可是因為我們已經在輪迴裡面輪迴太久了,所以我們反而內心是習慣著貪愛執著的輪迴,可是想要得到的卻是長久的安樂,想要得到涅槃,所以我們現在是處於這種狀態,所以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的壞習慣,所以我們朝著輪迴貪愛執著,因此我們該怎麼辦呢?所以說一定要扭轉我們的心,怎麼樣扭轉我們的心呢?就是藉由前面所講的四轉心法,什麼叫四轉心法,轉就是扭轉的意思,像之前講過,扭轉我們對輪迴的貪愛執著,你的心如果沒有扭轉對輪迴的貪愛執著的話,你怎麼會心向涅槃呢?

將貪執輪迴的心轉向涅槃

問題就是我們的心有那麼好轉嗎?不好轉的,我們就像蒼蠅喜歡去追著大便一樣,自然而然習慣了就是追著輪迴,唯有藉由四轉心法徹頭徹尾的扭轉我們的思想,扭轉我們的想法,我們才會去向著涅槃,所以第一個我們就是要藉由四轉心法產生出離心,那我們才會徹底的扭轉我們對輪迴的貪愛執著,藉由四轉心法扭轉你對輪迴的貪愛執著之後,你是不是要進入到涅槃的境界,涅盤境界的海關,他的關口,他的入門是什麼?就是皈依,所以你能夠經過入門處,我們講海關就是入門,你要先能夠入這個門,真正找到這個入門的地方,入了門之後,你要去到目的地,最快的是不是高速公路,這是我們講的大道,而且沒有錯誤的路,所以發心就是成佛,也是入了門以後通往成佛、通往涅槃最快,正確沒有錯誤的路,這個叫做發心,剛剛講的,所謂的出離心、皈依,還有發心,他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剛剛講到,皈依就像是我們這個海關也好,或者是入口處,甚至講像登機門,藉由這個,你就能夠去向你要去的地方,講皈依的時候是我們佛教來講,佛教的皈依跟一般的皈依不一樣,我們是出世間的皈依,就是皈依誰呢?皈依佛為導師;皈依法僧為道路;皈依僧為伴侶,就像你入關的時候,導師就像是通關的人員,來告訴你確實對的,告訴你怎麼樣入關;佛寶就像是允許你入關的人員一樣,法寶就像是地圖,法寶又像你的護照,或者是上面寫著告訴你要去什麼地方的這些;然後僧寶是什麼呢?僧寶就是幫助你能夠去向你所要去的地方,可能比如是你坐飛機的機長,或者是幫你開車的駕駛,或者是你的導遊,這些來講就是所謂的僧寶,所以佛教出世間的皈依要皈依佛法僧三寶,它的必要性就是這個樣子。接下來就是自己要走大路、正確的路、高速公路,去你的方向對不對,所以我們要認得方向是什麼,就是菩提,就是解脫的方向,不是解脫的方向,我們就不要走,這個就是發心。

那在這個之後還有像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瑜伽,還有很多重點可以講,之後再說。所以到這邊為止,各位知道為什麼要有出離心、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發心,這樣的意義跟重點各位記得了嗎?了解了嗎?所以接下來要走通往成佛的大道,通往成佛的高速公路,那你要怎麼走呢?就像第6頁這邊寫的一樣,各位把第6頁正文的部分中文唸一遍:「霍!從本清淨法界中,不證六道有情眾,為置解脫菩提道,發起離心真如心」。然後用藏文念誦3次,發音不一樣,可是意思都一模一樣的。(霍 德餒達霸確英弄 瑪多森堅居竹南 南踏蔣秋蘭歌企 洛喋喋行森介奪)

發心就是由內心產生珍貴的菩提心,不是說要在我們身體上面或觀想上面做什麼事,是真的在你的內心、在你的思想上要能夠產生,這個叫做發心。如同前面所講,結合前面所說,菩提心就是將我們所產生的出離心,向外針對其他人、其他眾生,形成所謂的菩提心,所謂發心、發菩提心就如同對於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為什麼產生出離心,就是想到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現象充滿痛苦,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希望自己一定要從輪迴中完全出離出來,出離之後希望能夠得到安樂,各種的安樂當中,最究竟、最微妙的安樂是什麼?唯有成佛的果位這才是最究竟的,這才是最真實,最好的安樂,我們對自己來說,出離心是什麼,就是能夠出離六道輪迴,證得佛陀果位,因此這個叫做出離心,這樣的出離心,我們不只是對自己,我們扭轉過來不只是只有對自己,對別人而且對一切的眾生,所以出離心進一步想到說,我不能夠只有想到自私自利,只有想到自己要出離六道輪迴,證得佛陀的果位,我也要對他人,不要只想到自己,讓其他人也能夠證得佛陀的果位。

當然一下子就要講到讓所有一切的眾生,一個都沒有剩下,讓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出離六道輪迴,證得佛陀果位,這當然是比較困難,這當然是一定要的,但是初步來說我們要做到什麼?就是要出離心不要只用到自己一個人身上,不要只有想到自己而已,除了自己以外,你也要想想其他人,特別是這些所有的一切眾生,像佛經裡面所講,佛陀告訴我們的,無始以來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在我們這一世當中,其他的眾生就是我們今世的父母,養育著我們,在未來來說,我們在輪迴當中,如果沒有解脫的話,這一切的眾生也還是繼續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所有一切的眾生,無論是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都是我們的恩人,所以我們應當要報一切眾生的恩,所以我們不能夠只有想到我們自己而已,所以我們把自己想要出離六道輪迴,證得佛果的心,不要只有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其他的人,當然最好能夠擴及所有一切的眾生,甚至連一個眾生都沒有剩餘,沒有任何貧窮貴賤的分別,沒有種族的分別,乃至各種眾生的分別,就是承諾我要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證得佛陀果位,這個來講就叫做菩提心。

菩提心事實上包含世俗諦菩提心跟勝義諦菩提心,世俗諦的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因此我們在這時候來講,當然我們現在沒辦法直接修持到勝義諦菩提心,我們能夠修持世俗諦菩提心就已經非常好了,我們現在藉由第6頁四句的偈頌,盡量來練習世俗諦菩提心,也就是這邊講的,「霍!從本清淨法界中,不證六道有情眾。」是什麼呢?是一種悲憫的發語詞,好比我們看到一個人或一個眾生非常的痛苦,自然會有的發語詞,就是類似這樣,一種悲憫的發語詞,從本清淨法界中,也就我們跟一所有的眾生的心本來就是佛,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就是無染的,本來就是覺悟的,本來就是智慧的,沒有痛苦的,叫從本清淨法界中,然而我們跟一所有的眾生卻不能夠了知、不能夠證悟原本覺悟、清淨的佛性,所以才會在六道輪迴裡流轉,才會這麼的痛苦,所以才成為不證六道有情眾,就是不能去證悟本來清淨法界的境界,所以我們才成為六道所有一切的眾生,為了使所有一切不能了知佛性,在輪迴六道的眾生,能夠從輪迴的境界當中解脫出來,並且能夠獲得解脫。

我們要得到什麼樣的解脫?最上等的解脫,最上等的解脫是什麼呢?就是佛陀的果位。所以為了安置這些不能夠了知佛性,並且在六道當中輪迴的一切眾生,他們在所謂的解脫道、菩提道的緣故,然後發起的離心真如心。什麼叫做離心真如心?當然如果說你程度夠的話,這個離心真如心指的就是勝義諦菩提心,但是現在當然我們還是沒有辦法,但是我們可以逐步的來學,我們可以從離心開始。

什麼叫離心呢?離開什麼樣的心?就是離開凡夫心,離開二元對立的心,我們之所以不能夠發起菩提心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執著二元對立,執著我是我,你是你,你家失火不干我家的事,類似像這個樣子,或者是說我們有一個可以執著的對象,這個叫做二元對立的心,所以我們佛家的語言稱做「二執」,所以這個離心的心就是二執,我們為了讓一切的眾生都能夠離開六道輪迴,證得佛陀果位的緣故,我發起的離於二元對立的心,然後來做這個修持,叫做發起離心真如心。當然我們一開始是沒有辦法完全可以做到勝義諦菩提心,但是我們先發起願菩提心,願意讓自己的心離開二元對立,離開所謂的遠近親疏、大小分別的心,來令一切眾生能夠證得佛陀果位,發起離心真如心,所以到這邊為止,主要是什麼呢?我們修持所謂的世俗諦菩提心。為置解脫菩提道,發起離心真如心。

所以我們看到這邊講二、大乘為殊勝菩提而發心。也可以講發心是為了殊勝的菩提而發心,叫做發心,那這個發心就是這邊講結合願、行、勝義菩提心剛剛是不是有提到,所以這個其實願、行、勝義菩提心歸納起來就是世俗諦菩提心跟勝義諦菩提心(這邊簡稱勝義菩提心),所以剛剛有提到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我們稱它叫做世俗諦菩提心。什麼叫做願菩提心呢?願菩提心其實像上面講的那麼多次,就是打從內心願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讓一切的眾生證得佛陀果位這樣的一個心,這樣的願心,這樣的一個想法、誓願,這個叫所謂的願菩提心,為了這樣的一個目地,你去修行,去做任何的事情,這個叫做行菩提心,所以這個叫做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這樣了解嗎?

願菩提心我們可以歸納為四個,就是所謂的四無量心,行菩提心可以歸納所謂的六度,四無量心是是慈、悲、喜、捨;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意思知道吧?總而言之就是實修四無量心跟實修六度,我們稱之為世俗諦菩提心,所以歸納起來,願菩提心是在我們內心要體會的,內心要不斷地練習的,去想的,行菩提心是我們要做的。


Q&A

1.大禮拜是不是要在佛堂,有沒有什麼規定?

我們知道善業的大小決定於你的動機,如果你的動機不是很強烈,只是想著我有空就拜兩下,我有空再怎麼樣,由於你的動機不是很強烈的緣故,那自然你的善業相對來說就比較小,所以我們講你的善業多大多廣,或者是你的功德多大多廣,不是決定在你的外相,最主要是決定你的動機到底有多強烈,你內心動機強烈的程度如何,但是沒有說什麼硬性規定,開始以後就絕對不能中斷,沒有這種硬性規定,佛沒有這樣說,蓮師也沒有這樣的規定,沒有這樣子的一個硬性規定,所以佛說自己要當自己的救護者,自己要當自己的老師,自己要當自己的督促者,自己要救自己,自己要教自己,自己要管好自己,所以我也不能夠講,不能夠硬性規定你們每天一定要怎麼做,我也不能夠這樣說,沒有規定大禮拜一定要有佛堂跟放佛像、法像,這個沒有硬性規定的,所以有佛堂對著佛堂是很好,但是重點不是在於佛堂,也不是重點在於你有沒有什麼法照、法像。

當然你如果要安心一點,你前面放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像或蓮師的像,但最主要的不是這些,而是在你的內心,最主要是你能夠觀想,你在哪裡拜都可以,比如在你臥室的一角,你觀想前方的虛空有皈依境,這樣拜就可以了,觀想就可以了,沒有說一定要做什麼擺設。我們可以看以前的佛陀、以前印度的大阿羅漢、包括以前印度密乘的大成就者,還有像藏傳佛教四大傳人傳人組織,在山裡面修行的這些大德,你可以發現他們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他們沒有佛堂,也沒特別一定的擺設,他們都是待在樹下的,所以沒有任何的擺設,可是他們都成佛了,所以說最主要的重點在你們自己的內心,不是說一定要擺什麼東西才可以修行。我們剛剛是不是提到一個人物,就是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是後來修到成佛的人,他怎麼修的呢?他在山裡面,一個人在山洞裡面,在山洞裡面不要說沒有佛堂、佛像,在他前面連吃的都沒有,不要說連吃的都沒有,他連自己的衣服、褲子都沒有,可是他的內心裡面充滿了對上師三寶的虔誠跟信心,所以他就這樣子成佛了。所以最主要是你內心的觀想,這是最重要的。

2.在家居士出家僧眾,一樣的時間修佛法,哪一種輪迴解脫速度最快?

這個是說不定的,很多僧人也直接掉到地獄裡面去,也有很多在家人獲得大成就。佛陀為什麼會叫人家男的出家為僧,女的出家為尼,最主要是藉由這樣的方式,就沒有其它世間的雜務、其它的事情,就比較有足夠的時間投入修行,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藉由出家為僧、出家為尼,你的心可以比較容易專心的、唯一的,因為你沒有其它事情了,當然如果你出家以後事更多,那另當別論,如果你出家之後,放下世間的雜務,不像一般的家庭一樣,一切清淨真實的修行,那當然這樣的出家,解脫輪迴或成佛是比較快的,如果說即使頭髮理光了,穿上僧衣,可是不能夠做清淨的修持,請問這樣就能解脫,就能成佛嗎?是不會的,所以你能不能快速成佛解脫決定於你內心、內在的實修。

所以說,以僧人來講,雖然我出家為僧,但是我並不能像其他許多僧人專心地投入閉關,跟你們的差別,只差別在我有那麼一點點菩提心,能夠說法跟大家分享,其他一樣來講,我也是一樣全世界到處跑的人,所以在忙碌上來雜事很多來說,我跟你們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所以這樣子要成佛是很困難的。但是我沒有忘失菩提心,做任何事知道不能夠失去菩提心,這是我的把握、我的底限。所以如果各位可以實修,你們就賺到了。

以前就有很多的例子,都是弟子比師父更早成佛,以前古印度密乘的大成就者有一個師父叫辛帝巴,他原本是個大和尚,弟子非常多,隨時他旁邊就環繞五百個比丘跟他在一起,這麼大的一個師父,曾經有一年他去斯里蘭卡傳法,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山上,遇到一個人在耕地、整地,辛帝巴就問這個人你在做什麼?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對方就回答說我住的那個家鄉,國王非常的糟糕,屠毒百姓,所以我要把這個地方整理好,把我的鄉民帶來這邊,遠離政治的迫害。辛帝巴說你這個人心地非常地善良,你知道耕田有耕田的要訣,整地有整地的要訣,你知道嗎?這個人就說我不懂,請你傳授給我,辛帝巴就告訴他怎麼樣耕田結合六度,比方說你為了眾生去耕田,就具足了佈施波羅密,然後你耕田的時候,要怎麼樣好好耕田,這個就具足了持戒,類似這樣子如何完整的結合六度的耕田要訣就教給了這個耕田、整地的人,所以這個人名字後來叫做多傑巴,多傑巴意思就是整地的人,這個人從那一天開始就把辛帝巴教給他的這些要訣放在心裡面,他每天從早到晚整地的時候,就把這個要訣結合起來在修,經過九年的時間,這個要訣馬上融會在他內心裡面,所以他在九年以後證悟了,而且他的證悟非常地高深,成為一個大成就者,成為大成就者之後,他就用神通觀察我的師父的年紀已經破百了,可是他沒有究竟成就,他是知道這些佛法,可是他沒有實修,所以沒有證悟,所以他就飛去找他的師父辛帝巴,跟辛帝巴講師父你好,我來見你,辛帝巴說你哪個弟子,我弟子那麼多,我哪知道你是誰,多傑巴就跟他講我是你九年前去斯里蘭卡回來的路上,到山上見到我的那個人,你教了我什麼,我以九年的時間把你教的要訣融會貫通,修到成就了,所以我來見你,辛帝巴說你已經證悟了對不對,請你把我教你的再教給我,因為我自己沒有實修,所以我沒有證悟,多傑巴就把他的師父帶到山上,吃的、住的、用的由他供養自己的師父,連怎麼樣證悟的口訣都告訴師父,經過十二年的時間,辛帝巴就在自己弟子的教導之下得到究竟的證悟。

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這些要訣就看誰有沒有去實修了,有實修就有證悟,這些要訣如果沒有實修,只是知道而已,沒有完全的體會、融會貫通的話,你是不會證悟的,所以Khenpo請你們好好努力,以後來教我,因為我全世界到處跑,所以我沒有時間。只是出家,可是沒有實修,會產生證悟嗎?不會吧!所以一定要實修,誰實修,誰就會產生證悟,如果一個有時間的出家人跟一個在家人兩個人去做實修的話,有時間實修的出家人當然會比較快成佛,但是如果剃了光頭,穿上僧衣,不實修的話,當然出家不代表你可以比較早解脫證悟,這樣清楚了嗎?

世俗諦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那我們現在看到第6頁,第6頁是觀修菩提心對不對?我們現階段要修的是世俗諦菩提心,就是「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對初學者而言,願菩提心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如何修持願菩提心呢?就是修持「四無量心」。這個部分以前我跟各位講解佛子行三十七誦時候講解過如何實修菩提心,希望各位還記得。而修持「四無量心」時,理論上是「慈、悲、喜、捨」,但實際練習時要先從「捨」無量心開始,「捨」是「平等」的意思,在實修四無量心時要先做到平等,也就是對一切眾生沒有遠近親疏、敵人和親人的差別,沒有種族的差別,任何眾生完自他平等無二,這種方式稱之為「大捨」,也稱為大平等。

經典上以及古代大德表示,若不能先做到平等就先去做慈心、悲心,會變成是有偏私的慈心跟悲心,我們是否察覺對於自己比較喜愛的人,慈悲心就比較強烈一點,對自己討厭的人,慈悲心就少一點,這就是沒有捨心的緣故,沒有做到廣大的捨心、廣大平等心的緣故。如何做到所謂的捨心,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說明,我們剛剛講到就是我們任何的實修都要藉由觀察修跟安住修,所以這觀察修是藉由各種的原因,各種的理由來勸你說這個東西確實這個樣子,之後再進一步的安住,所以說首先在觀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到為什麼我們可以平等,第一個平等的理由,剛才提到,我們和所有一切眾生為什麼可以平等,就是因為我們都有佛性,也就是這個世界上不管長得高矮胖瘦男女,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種族,黑人、白人,或是有錢沒錢都一樣,每個人家都有佛性,佛性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差別,人跟眾生雖有百千萬的差別,但是在佛性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的差別,所以在這一點上面,你如果能夠了解,能夠相信的話,你的心自然就能夠開放,你的心自然就能夠平等,所以說在基礎上來說,我們跟眾生都是一樣的。

以道來說,也就是在修持成佛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是一樣的,不要說在本體、在基礎上我們都是有佛性,在成佛的過程,現在我們都是一樣,就是我們跟眾生一樣,都還沒有成佛,我們現在都還是愚昧,都是無知的,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跟眾生沒有什麼差別,我們甚至跟眾生五毒都是一樣的強烈,都是一樣的無知,都是一樣的痛苦,所以在這上面我們跟眾生都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的。

所以同樣的,比方說我們不希望受到痛苦,那其他一切的眾生是不是跟我們一樣不希望受到痛苦,我們希望得到安樂,那一切的眾生是不是也想得到安樂,不要說是我們人,一個小小的螞蟻昆蟲是不是也是這個樣子,牠跟我們一樣也是希望得到快樂,不希望得到痛苦,所以這個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同樣的,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快樂,也跟一切的眾生,跟其他人是關係非常密切,我們的痛苦跟其他的眾生有關,我們的快樂也跟其他人、其他眾生有關,這個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其他人跟一切的眾生跟我們痛苦是一模一樣的。你可以講我們的快樂也是眾生的快樂,眾生的快樂也是你的快樂,都是結合在一起的。

佛陀曾經說過我們跟其他眾生的關係就像左手跟右手的關係一樣,我們試想,如果你右手有痛苦,好比你右手抓到一把炭火要燒到,你左手會不會去幫他?會嘛!我們看起來是右手跟左手,可是為什麼右手抓到炭火,左手會去幫他呢?因為左手跟右手彼此的關係是非常密切,是一體的,所以同樣來講,如果右手感到好、感到快樂,好比右手洗手時,是不是左手也會幫助他,光是一個右手不好做事,一樣的道理。比方我身上的衣服、裙子或念珠等等,這是我自己做的嗎?是靠著世界上百千萬人的關係努力來的,不是我自己一個人生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安樂、所需要的一切,不是靠自己來的,是靠一切眾生而來的。因此這個道理你能夠了解,就知道我們跟其他的人、其他的眾生,我們的快樂是關係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同樣的我們的痛苦也跟其他的人,其他的眾生是混合在一起,非常密切的。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得到快樂,不能只有想到自己,我們應該也要完成跟其他人一起的快樂,同樣我們不想要痛苦,我們不只要消除自己的痛苦,我們也要消除其他人的痛苦,因為我們跟其他人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跟其他人、其他眾生一體,跟這個世界也是一體,我們可以看到比方說我們隔壁的國家,如果他有颱風,有什麼災害來講,是不是我們國家可能馬上也要產生這樣的災難了,同樣我們是不是也常聽到新聞說哪個人得到流感,才沒兩天就換我們感冒了,所以我們跟其他人,其他眾生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

我們常講所謂的基、道、果,所以在道的過程,我們剛剛講的就是成佛的過程,講到果,所謂的果就是最後的結果,不管佛教、基督教、回教,任何的人,任何的中心,什麼教,最後的結果是不是大家都是要得到快樂,得到究竟的安樂,在佛教認為究竟的安樂是成佛,可是先不要講到成不成佛,大家想要到的是什麼,都是一個究竟的安樂、久遠的安樂,這個快樂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講到要得到究竟的安樂,離開所有的痛苦,在這上面,我們跟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不管你是什麼教徒,這全部都是一樣的,因此了解以上所講的這些以後,我們就知道,我們跟一切的眾生是一體的,我們跟一切的人,一切的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不要什麼事情只有想到自己,我們要想到所有一切的眾生,不要什麼事情要造成對立,只有想到自己好,想到對別人好就是跟自己對立,不要這個樣子,要擺脫自私自利的心態,要想到一切的眾生跟我們是平等的,這個叫大平等,所以佛教以前佛經叫做大捨。

以上所講的是比較大範圍的,我們以小範圍來說,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我們都有所謂的親跟仇的差別,就是親近的對象跟敵對的對象,但是我們親近的跟敵對的對象是永恆不變的嗎?沒有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發生在我們身上,很多的人從小是人生父母養的,結果長大後跟父母反目的,還有很多兄弟姊妹也是同一個爸爸媽媽生出來,從小一起快快樂樂長大,小時候感情好,長大以後反目成仇的,有沒有?有。所以本來是這麼相親相愛的,到最後變成敵對的對象;當然我們也看到很多例子,甚至發生在我們身上,原本跟你是死對頭的,看到就想吵架,到最後變成好朋友,甚至無話不談,有沒有這種人?有。所以親仇的關係有一定嗎?沒有。所以親跟仇是怎麼來的?就是我們的心、自己的分別所造成的,就是我們不能調伏自己心的緣故,所以造成這樣二元對立的執著,這樣的現象。

所以這些現象都是我們無明、無知、愚癡的心欺騙了我們,所以造成這些可笑的現象,各位應該有看到佛經上面講到,有一次嘎達雅那尊者出去化緣的時候,看到路上有一個女的,她嘴巴裡面吃著魚肉,狗跟他要魚肉吃,他拿魚骨去打那隻狗,把狗趕跑了,把自己的奶水餵著自己懷裡面的小孩,結果嘎達雅那神通一看,不禁的搖頭和悲嘆出來,為什麼呢?一看他講:她嘴巴裡面吃的魚肉是前生最疼愛她的爸爸的轉世,她拿魚骨去趕走旁邊想吃魚肉的狗,那是前生最疼愛她的媽媽的轉世,她在懷裡面非常疼愛,還拿奶水去餵他的小孩,這是她仇人的轉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經上很多的例子,上輩子自己最親愛的人在這輩子成為你的仇人,上輩子你的仇人這輩子轉成你最親愛的人,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陷入無明、愚昧當中,所以造成自我的欺騙,於是有這些二元對立、親仇各式各樣很可笑的現象。

往好的地方來講也是一樣,眾生和我們的關係很密切,沒有眾生也是不行的,我們想想看,如果整個宇宙、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的話,你怎麼樣成就布施的美德?如果你都沒有任何的對象,你怎麼成就菩提心,你對誰培養菩提心的美德呢?所以唯有這些你覺得好像看不起眼的眾生,唯有眾生,這麼多的美德你才有辦法去完成,才有實踐的對象,才有培養的機會,同樣來講,你要累積資糧,對我們來說,你有這些眾生做為對象,你怎麼去累積資糧?怎麼去積福?所以佛陀才說,你們如果念在我對你們的恩德,事實上一切眾生對你們的恩德才大,你們應該去理解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磕頭,所以往好的地方來說,沒有一切眾生的話,我們怎麼樣去培養、去圓滿這些德行,這些美德,如何去圓滿資糧,如何去成佛呢?想想看,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一個人的話,你是不可能成就這些美德的,所以一切眾生對我們的恩德是無比的廣大。

所以我常常也這樣想,就是藉由上面各式各樣的原因,各式各樣的理由,了解到我們講的大捨,就是廣大平等的道理之後,你的心自然而然能夠遍及一切所有的眾生。打個比喻就會像什麼呢?就像我們看到母雞張開翅膀去照顧他的小雞一樣,這母雞可能下面有10隻、15隻、20隻的小雞,牠不會說這隻小雞我對牠比較好,那個小雞我對牠比較差,不會吧!牠全部都蓋在自己的翅膀下面,好好的對待他們,所以同樣的我們也是一樣,對上面這些原因,這些道理,我們覺得確實是這樣子沒有錯,你自然而然這個心就會平等,這個心一平等的話,你就遍及所有一切的眾生,同樣來講,這個道理你能夠透的過來的話,你就不會只有想到自己,你就不會有什麼事情一開始就馬上分自己跟他人,只要是他人,就是我排斥的對象,然後什麼事情都想到自己,不會的。你更會體會到入行論裡面所講的,就是我們之所以會在輪迴裡面不斷的輪迴,不斷的迷亂,不斷的痛苦,因為我們只重視自己,佛、菩薩他們為什麼成佛?為什麼解脫?因為他們重視他人,因為你重視自己的緣故就繼續痛苦下去,繼續輪迴下去,你重視他們的緣故,你就成佛解脫,所以慢慢你就會了解到我們修行之人,不要只有想到自己,應該想到一切的眾生,平等的對待一切的眾生。

捨去分別心即平等

我們講的慈悲心指的是捨心,在藏文來講稱之為當用,我們中文明明講的是捨心,事實上他指的是平等,這個就是以前不知道字詞上是什麼緣故,但這還是有關係的,可能源自於梵文誰知道,總而言之,西藏用當用這兩個字來指平等,指的是捨掉的意思,捨掉貪愛的心跟執著的心、瞋恨的心,捨掉這些分別心;就是平等,所以在念藏文,講到當用這兩個字的時候,都非常堪玩味,這樣的平等是怎麼樣的平等?是捨掉貪瞋執著這樣的平等,西藏話叫做當用。所以當我們有這樣的捨心,當然這樣的捨心遍及一切的眾生,這個叫做大捨,也可以講大平等心,以這個大平等心做為基礎,再以剛剛講的出離心遍及一切眾生的話,這個就叫所謂的菩提心了。

捨心→慈心→悲心→喜心

所以菩提心就是出離心向外遍及一切眾生的時候,這個就叫做菩提心,同樣的慈悲喜捨也是這個樣子,也就是先有捨心,也就是平等的心,在這平等心的基礎上,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這個叫做所謂的慈心;在這平等的心的基礎上,願一切眾生脫離苦及苦因,這個就是悲心,在這樣的基礎上,願現在還在快樂的一切眾生繼續快樂下去,這個就是所謂的喜心,慈悲喜捨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第6頁最後這個小字說明的部分,請各位中文念一下儘力唸誦亦作施受之緣想。末後,等持於無相狀態這樣的意思光是這樣看過去,各位了解嗎?

施受之緣想建立在平等心

這邊提到施受之緣想就是我們前面所講,所念誦在心上面的願心,這樣的願心,或許我們的菩提心不容易那麼快就升起,所以藉由呼吸上面的施受練習,將使我們的菩提心迅速地升起,這就是配合呼吸來做施受,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當你們呼氣的時候,就將你所擁有的一切美好,比方你所擁有的福德、智慧,受用,一切的美好藉由呼吸平等的施予所有一切的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安樂,然後吸氣的時候,就願一切的眾生,他們的痛苦、不安、煩惱由自己來承受,這個叫所謂施受。這個方面施受的緣想怎麼樣來練習呢?基礎也是建立在捨心,也就是平等心的上面,所以當我們心升對眾生起平等之想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平等重視到所有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首先來講在呼氣的時候就想著一切眾生痛苦的因跟痛苦的果,以黑煙的方式吸入到我們體內,所以痛苦的因就是我們貪瞋痴的煩惱、無明,這些是痛苦的因,痛苦的果是各式各樣的痛苦,疾病的痛苦等等,這些全部以黑煙的形式吸進來,吸進來以後就想著融入到我們個人的無明當中,但是因為我們又有佛性智慧的緣故,所以自然這些吸進來的痛苦的因跟痛苦的果,就像太陽出現,所有雲霧消失一樣,所以這些痛苦的因跟痛苦的果自然消失了。

(有人手機響,接下來真的聽不清楚,希望有錄清楚的同修補足遺漏之處),

接下來就講一切快樂的因跟果,快樂的因就是像之前講過的十善業,或是慈心、悲心、菩提心這些善心、智慧等等,這個叫做快樂的因,快樂的果就像這些可以看得到、看不到的財富、健康,一切的美好,這個叫快樂的果,全部以白煙或光明的形式呼出體外,然後遍及一切的眾生,讓一切眾生因此產生各式各樣快樂的因、快樂的果,這樣來呼氣,所以吸氣的時候,同樣將一切眾生痛苦的因,痛苦的果全部吸進來,這樣重複,以這樣方式來練習菩提心。為什麼這樣子修呢?因為以我們現在的能力來說,我們有能力去把眾生的痛苦直接把他拿過來,幫他消除嗎?我們沒有,但是我們沒有那個能力,我們可不可以有那個心?可以,問題是這個心不容易發出來呀!所以我們就藉由這樣的方式,把我們的心激發出來,把它練習出來,這個也是菩提心的禪修,這種藉由呼吸來做施受的緣想,這是源自於阿底峽的傳承,雖然是源自於阿底峽的傳承,現在已經遍及各個不同的佛教團體,不管日本佛教、東南亞小乘佛教、韓國佛教,現在大家都有做這樣的觀想練習,這個對我們的心非常有幫助。

菩提心的練習,講禪修練習都一樣,有所謂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換、重他逾己這幾種,不是只有一種而已,這種方式本質上跟自他交換有異曲同工之妙。自他交換不是只有這一種,自他交換有心上面的,可以講是概念上的自他交換,自他交換還包含像這一個,就是在呼吸上面的這樣的方式來達到自他交換的目的。所以我們剛剛講到三個,就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重他逾己,剛剛講的捨心(平等心),那個就是自他平等,那現在用呼吸方面來做練習,這個可以說就是一種自他交換。最後要進入到重他逾己,就是看待其他的眾生比自己更重要,那當然這個就不是馬上做得到的,這個要真的做到要費一番工夫了。

願菩提心的實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換、重他逾己

所以剛剛講的不管是練習自他平等,或者是自他交換,或者是重他逾己,這個都是願菩提心的實修,不論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都應當這樣的練習,首先就是在心的上面思維自他平等(捨心),從捨心來產生慈心、悲心還有喜心,在思維這樣喜心的基礎上,做慈悲施受的觀想,就是以悲心吸納一切眾生的痛苦的因跟果,以慈心的緣故,就是布施快樂的因跟果,做這樣的練習,何時何地都可以做這樣的練習。當我們的內心能夠真正產生願菩提心實修的時候,在做行菩提心實修的時候,就會非常容易了。

話說回來,如果你沒有願菩提心的話,不管你怎麼布施,錢拿再多出去,那個是菩提心嗎?那個不是菩提心。同樣來講,沒有這樣的心,就不構成所謂的波羅密,也不構成所謂的六度。所以一定要先有願菩提心,沒有願菩提心,就不構成所謂的六度的,我們中文翻成六度,也可以叫六波羅密,講波羅密是什麼?就是中文講的到彼岸,意思是說藉由這樣的方式能夠從輪迴的這一邊到成佛解脫的那一邊,叫波羅密或者叫做。這是前提,如果你沒有菩提心,沒有願心的話,你捐再多錢出去,會讓你成佛嗎?不會的。所以同樣來講,如果你沒有所謂的願菩提心,就算你持戒,這樣持戒會讓你成佛嗎?也不會的。所以說首先一定要有願菩提心,然後後面所謂的六波羅密、六度才有辦法形成。

所以以上所講的道理,各位知道的話,那我們在實修第6頁發心的時候,怎麼實修,我們先回到前面皈依的最後面,觀想前面的皈依境化光融入到自己的身心當中,我們自己得到了加持,之後自己還有周圍所有一切眾生也如同彩虹化空在這個虛空當中一樣,於是我們一切化空,然後在這空的狀態當中來禪定靜坐片刻,這個叫做勝義諦的皈依。問題是在這空的狀態當中,你會永遠處在這樣的狀態嗎?我們沒辦法永遠處在這樣的狀態的,所以你會離開這樣的狀態,離開這個狀態可以說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動念,你動念以後,離開這個狀態之後,如果你要修發心的時候,有幾個方式可以選擇,你可以觀想前面一樣顯現剛剛皈依時候的皈依境~交抱著佛母的蓮師周圍有三身的上師,三寶、三根本在周圍,作為發心的證人,這樣也可以。

或者是在第6頁的左邊有觀世音菩薩,也就是你觀想前面的虛空當中,中央有觀世音菩薩,周圍有所有的三寶、三根本,一切諸佛菩薩在周圍也可以,因為傳統來講,觀世音菩薩祂本身就代表菩提心的本質,所以你以觀世音菩薩來作為你現在發菩提心的證人也可以,當然你說我常常觀想前面是文殊菩薩,那我觀想前面是文殊菩薩,周圍有一切的三寶、三根本、諸佛菩薩在周圍可不可以?也可以。

最主要,不管你觀想是誰,祂們就是你發菩提心的證人,所以祂們就在你面前,觀想好以後,你就念第6頁的謁頌,念一念以後,照剛剛所講的內容,你就思維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剛剛講的,先從捨心、平等心開始思維,之後以捨心發以慈心、悲心還有喜心,一邊念一思維,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後面就可以配合自己的呼吸來做這邊講的施受之緣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激發自己的菩提心、來鍛鍊自己的菩提心,來修這個心。到這部分為止,這裡同樣是世俗菩提心的範圍。我們簡稱叫做世俗菩提心,可以講世俗諦菩提心。

接下來到最後,你即將要下座的時候,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如果說你觀想的前方中央是觀世音菩薩,周圍是環繞著所有的三寶、三根本、諸佛菩薩,你就觀想前面觀世音為主的一切的聖眾,祂們以廣大的慈悲看顧著我們,由於我們內心極為虔誠的緣故,祂們全部自然地化光,由我們的頂門融入到我們的身心當中,跟我們的心結合在一起,我的心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是諸佛的心,所以最後這個觀想不是只是觀想融入而已,盡量思維因為這樣的融入,我們獲得了加持,因為加持的緣故,我們現證了諸佛的佛心,也現證了我們的佛性,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來禪定靜坐片刻。就是觀想前面觀世音菩薩為主一切諸佛菩薩化光融入到我們的身心當中,由於這樣融入的緣故,我們身心獲得加持,於是觀世音菩薩乃至於諸佛菩薩祂們內心珍貴的菩提心,跟我們內心本具的珍貴的菩提心就結合在一起,你也可以講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內心就產生了珍貴的菩提心,之後就在沒有執著的狀態當中來靜坐片刻,這個就叫做勝義諦菩提心。

以上所講的皈依和發心的部分,在整個前行的部分就是所謂的不共內前行,是大乘的部分。所以我們要知道小乘的精華就是出離心,所以在前面就是四轉心法來修持,大乘的精華是菩提心,所以在前行的部分,以皈依、發心來修持菩提心。剛剛講到第6頁所謂的發菩提心的部分,事實上是包含了所謂的世俗諦菩提心跟勝義諦菩提心,所以世俗諦菩提心的重點,可以講是悲心;勝義諦菩提心的重點就是智慧,這樣的智慧不是世俗的智慧,是證得空性的智慧,所以到最後,這邊講末後,等持於無相狀態,就是剛剛講的觀世音菩薩、一切聖眾融入到我們的身心當中,使我們的心產生菩提心,之後就在沒有執著的狀態當中來禪定靜坐片刻,安住在沒有執著的狀態就是安住在空性智慧當中,用這樣的方式來實修,練習勝義諦菩提心。

我們之前是不是有提到我們的心可以分成三種的層次,二分法來講可以說有世俗諦的菩提心跟勝義諦的菩提心,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大乘包含有兩個教法,一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顯教,也可以講所謂的因性相乘,一個就稱之為密宗,稱之為果位金剛乘,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法呢?就是在剛剛所的世俗諦菩提心跟勝義諦菩提心上面來講,一般我們講的顯宗(顯教、因性相乘),他也是大乘,他的大乘是什麼呢?從因性相乘來講,他修的就是以世俗諦菩提心為主,就是以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為主,講得非常多,非常詳細。

實修自心本具光明即「三身一致」

我們心的層次只有這些嗎?沒有,我們之前是不是有講過我們心的本質就是光明,就是覺醒,就是三身一致,所以如何實修三身一致,那就是在密乘的部分(果位金剛乘),就是實修自心本具足的光明,就是三身一致,所以實修自身光明的三身五智就歸納到勝義諦菩提心當中,所以一般的大乘修的是世俗諦菩提心,而密乘實修的是勝義諦菩提心。所以一般的因性相乘、一般的大乘當然兩種菩提心都有,可是看側重有所不同,一般的大乘也有勝義諦菩提心,但是他實修的是以世俗諦菩提心為主;同樣來講,密乘也就是果位金剛乘也有兩種菩提心跟修持,但是他側重在勝義諦菩提心的修持。所以像我們講的藏傳佛教的噶舉派有名的大手印,寧瑪有名的大圓滿,修的就是勝義諦菩提心。所以我們才說離開了菩提心的這條路,有成佛的路可言嗎?沒有。所以才說通往成佛果位的高速公路就是菩提心,這菩提心就包含了世俗諦菩提心跟勝義諦菩提心,簡稱為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這樣你們是不是了解到密咒金剛乘的特別?

所以有些人特別以顯教的修持為主,就會覺得奇怪,所謂的密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些人可能這樣講,因為不了解,但知道了意義就覺得沒有什麼了。所以我們常常在經典或實修的時候就會提到所謂的世俗諦跟勝義諦是很重要的,因此龍樹菩薩祂把很多經書的重點濃縮在一句話講:不具足世俗諦就不能證悟勝義諦,不能證悟勝義諦就不能證得涅槃。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你如果不具足世俗諦的菩提心,你就沒有辦法證得勝義諦的菩提心,雖然勝義諦菩提心看起來比較崇高,比較高深,可是你沒有世俗諦菩提心的話,你是無法證得勝義諦菩提心的,如果你沒有具足勝義諦菩提心的話,你就沒有辦法證得超越輪迴的涅槃果位,也就是佛陀的果位,所以這彼此之間是關係密切,有因果的。

修持勝義諦菩提心才能證得涅槃的果位

剛剛我們是不是提到想要證得涅槃的果位,佛陀的果位,就是要具足且證悟勝義諦菩提心,也就是證悟勝義諦菩提心我們才能夠成佛,問題是證悟勝義諦菩提心有不同的方式,就像我們有顯宗跟密宗的方式,所以說如果是以一般的大乘,也就是顯宗的方式,時間來講就是要無量劫的時間,甚至一般來講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夠證悟勝義菩提心成佛,可是有沒有比較快的方法?有,就是密乘的法,剛剛是不是講到,密乘的特點主要是在勝義諦菩提心上面,所以說依照密乘的要訣,他能夠迅速證悟勝義諦菩提心,他的時間有多快呢?快的話能夠即身證得,再慢一點,能夠死後中陰的境界成佛,再差一點,可以在來生成佛,這就是密咒金剛乘的特點。

淨除蓋障、積聚資糧、納受加持,迅速證得勝義諦菩提心

密乘來說,怎麼樣在這麼快的時間能夠讓行者的內心產生勝義諦菩提心呢?就依靠三個重點,一個是積聚資糧,一個是淨除蓋障,一個是納受加持,所以才會有後面淨除蓋障的金剛薩埵的觀誦,積聚資糧的獻曼達,還有領受加持的上師瑜伽,因此這個看起來是前行,事實上後面的金剛薩埵的觀誦、獻曼達,還有上師瑜伽,就是讓你迅速證悟勝義諦菩提心的方法。以上所講的後面三個東西就是強制的、迅速的證悟勝義諦菩提心的方法,這三個可以叫做密咒金剛乘的特別前行。所以密咒金剛乘主要實修的是勝義諦菩提心,為了證悟勝義菩提心,前面就要修淨除蓋障的金剛薩埵、積聚資糧的獻曼達,還有領受加持的上師瑜伽的功夫。

因此講解到這部分為止,應該大家對於前行的修持有個輪廓了,也就是前行囊括了從我們要脫離輪迴開始到涅槃成佛之間的修持重點都濃縮起來,所以我們再回顧一下,也就是首先扭轉我們對輪迴的貪愛執著,所以我們要修出離心,也就是修四轉心法產生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之後,我們講的修行的入門或者是成佛的入門就是皈依,所以我們必須要修持皈依,皈依之後,成佛的大道,成佛的正道、高速公路就是發心、菩提心,之後為了能夠迅速的證悟勝義菩提心,所以要修持獻曼達、金剛薩埵以及上師瑜伽,這是從凡夫開始到成佛必修的都濃縮在裡面,這就是前行教法極為殊勝的地方。所以前行的教法就像是極為新鮮、熱騰騰的實修方法,呈現在你們面前,你們要不要享用,要不要接受,就取決於你們自己。

Q&A

問:像我們平常修的法會,比如綠度母除障、煙供,這些是不是也屬於積聚資糧、淨除蓋障的方式之一?

答:這些都是積聚資糧、淨除蓋障,但是這是比較屬於世俗諦的,而且要看你的動機,如果你的動機不具足願心的話,只是為了今生一時的需要或者暫時的需要所做的,當然如果你的發心廣大,根基高深,同樣一般人修一次度母跟煙供,跟你修一次度母跟煙供累積的資糧、淨除的罪障是一樣嗎?那是不一樣的,所以要看個人內心的動機,那智慧就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懂的話當然可以這麼深遠,那一般人只是來修個度母、修個煙供這些法會,都是為了一時的目的,當然這沒有辦法,眾生有這樣子的需要,以Khenpo自己來說,他都是以菩提心,祈禱不管哪個人是什麼心態,都希望對方能夠得到究竟跟暫時的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