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上師:堪布烏金旺楚
藏中口譯:貝瑪慈寧
傳法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法日期:2016年3月26日10:00am-5:00pm
錄音整理:蔡宜娟
上師知……
「此一獲得暇滿人身時,至心證念死亡上師知,證知業果無虛之意義,加持解脫惡道之險處!祈請珍貴無上師尊寶,迫切呼喚大恩法之尊,無福我者無有他希冀,加持心意無別而融合!」(*重複三次)
藏文念三遍。
現在做前行的講解,在前行的實修當中包含了身要、語要和意要。這內容在之前已經詳細的講解了,想必大家都有做這方面的練習,在此就不再重複。
三乘教法「外前行」、「內前行」和「特別前行」
佛陀所說的教法,他的精華歸納為三身,因此在前行所修的內容,同樣也將三身的精華濃縮在其中。所以我們要知道,如同之前所講,所修持的前行是修什麼?就是修持三乘的精華,而這三乘表現的前行,當中就是所謂的「共通前行」、「不共前行」和所謂的「金剛乘的前行」,所謂外內密的層次。不管正著講或倒過來講都一樣,就是共通的「外前行」、不共的「內前行」和金剛乘的「特別前行」有這三個層次。我們為什要實修這些佛陀的三乘的教法呢?就是為了調伏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剛強難調伏的緣故,所以佛陀才要講這麼多的法門,這麼多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三乘,那為什麼要有三個呢?就是我們的心必須依照次序,由基礎到高深,初步到深入,如此依序的來調伏我們極難被調伏的心性。
為什麼要用三個次第來調伏自心呢?首先要調伏世俗諦的心,什麼是世俗諦的心呢?簡而言之,是對一切現象的執著,也是最粗糙的層次,因而佛陀為了要調伏我們世俗諦的心,而廣說了三乘當中小乘的教法,佛陀說了「四諦」教法來幫助我們調伏粗糙的心,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痛苦由心所造,不是由外來所造成,因為我們的內心產生了「貪、瞋、癡、慢、妒」所起的痛苦煩惱繼而造業,造成各式各樣的痛苦煩惱。而這粗糙的心,起煩惱造業的心是永遠的嗎?它不是永遠的,這也不是堅固不變的,藉由類似道理來幫助我們來調伏清淨粗糙的心。更進一步佛陀來告訴我們,心的本質是慈心、悲心、菩提心,是本來的智慧,本來的空性,就像四聖諦為基礎,你的自心本性是什麼?以法來講這更加廣大深入,諸如此類的教法就是我們所謂的大乘。
在大乘的基礎層次上,佛陀告訴我們心的本質是慈心、悲心、菩提心、空性和智慧,來讓我們知道,自心本性是什麼。不只如此,更加直接告訴我們心就是光明。什麼光明呢?指的是內心本來就具足了諸佛的三身與五智的本質(指我們內心的佛性),自然天成存在我們的心性當中,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光明的,如此的光明,這種次第和教法就是密座金剛乘的教法,簡稱密宗的教法。
佛陀為什麼要對我們開示三乘教法?現在各位明白了嗎?前行的教法依這三乘的原理逐步來實修,三乘的原理和架構明白了,再配合前行做修持,就會變得很容易。首先在前行當中就是以三乘當中的小乘教法為基礎,小乘修持的精華是四聖諦,前行實修的技巧上是依照《四轉心法》來修持四聖諦。
心的本質是佛
在做密咒金剛乘實修的時候,特別是大乘的實修,都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密咒金剛乘最重要的基礎核心在於明瞭,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修行?那是因為我們都有佛性,都具有成佛的因,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是為了證得本來的佛性,才來做修行,都是為了證得本來的佛性,佛的境界本來就在我們心性當中,為了現證自己的佛性而來做修持,如果能了解這點來做實修,就能掌握到修行的要點。若連我們本來就是佛這一點都不知道,那就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修行,不會了解修行的目的何在;倘若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升起歡喜和興趣,而願意持續在修行上精進。
我舉個例子,有顆石頭內含黃金成分很高,若能好好提煉研磨這不起眼的石頭,萃取出裡面的金子,就能從此一生吃穿不盡,你會想盡辦法去萃取,如果你不知道這顆石頭含有黃金,不知道它的價值,那就把它當作垃圾而丟棄不加以提煉,被塵土覆蓋,縱使經過百千萬年,也起不了作用;假使你知道自己的心性就存在佛性,如果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佛,只是尚未顯現出來而已,那就明瞭可藉由各種方式來修行,讓佛性顯現而得安樂。許多人認為我本來就不是佛,再如何修持也不能成佛,怎麼也沒有用,這種想法就像剛剛的例子裡的石頭一樣,被當成垃圾。我們之所以百千萬年還在輪迴受苦,就是因為不會體會到,我們的內心就是具足佛性的價值,所以不會積極地修行。你要把剛剛所提到的石頭你是要把它萃取出金子呢?還是繼續把它當成一般石頭而丟著呢?這就要看你們自己了。要為自己設想。
既然我們的心本質就是佛,你要把心修持萃取成佛,那要看每個人對修行的態度和努力了,決定在自己的手上。這不是我自己譁眾取寵的話,這是佛陀所說,兩千五百年來歷代無數的修行人和祖師大德都照著此法去修,真切明瞭心的本質就是佛,好好修行而證得佛陀的果位,至今這情形依然不斷重複地在發生著。各位要了解心的本質就是「佛」,不是煩惱,心不是本惡而是「本覺」的。正如天上的太陽雖然被烏雲遮住,但是太陽的本質始終是光明光亮的,只是暫時被烏雲遮住而已,心的本質也一樣,被煩惱給遮蓋住了,但是心的本質仍是佛。
有些人會問:你們講心的本質就是佛,可是我怎麼都看不出來?我每天都跟我的心在一起,為什麼不知道也感覺不到心的本質就是佛呢?要如何了解明白這個道理呢?這可以用例子來說明:太陽本來就光明的,遍照一切的,但是如果雲霧太厚了,那會看不到太陽的光芒,剛才所舉的石頭的例子也一樣,石頭本質就蘊含豐富的金礦在其中,只是石頭和金子混和在一起,所以看不到金礦的存在,但是由專家來測試就知道這塊不起眼的石頭,其實是金礦,只要去掉雜質就能顯現金子的價值非凡了。
同樣的我們的心也因為雜染,而無法了知原來的本質,這是佛陀為我們開示的,佛陀是不妄語不騙人的,沒有任何目的的,佛百分之百跟我們保證,自心就是佛性,假如明瞭這個道理謹記在心而繼續修行,就能得到很大的幫助,這點要去了解不能忘記,也是值得確信的。所以為什麼要學佛修行,就是因為自心就是佛性,但是目前無法現證自心的佛性而落入痛苦迷亂當中,學佛修行目的即是了知自己本來的佛性。但是要了知自己的佛性,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像之前提到的蘊含金礦石頭例子,要從一塊石頭中提煉出價值不斐的金礦,需要非常多的儀器進行測試,許多的方法技術才得以萃取,金礦的萃取尚且如此困難,更何況要清除我們無始劫來,這麼厚重的煩惱心性,這也是需要各種的方法。要現證自己的佛性,需要各種的方法和條件齊全,其中要證悟和了知自己的佛性,也要各種條件齊全,就是要具有修行的寶貴人身,才有良好修行的條件。
觀修暇滿人身
修行首要當去仔細思惟,需要不斷的累積福報功德,也許要經過一百世兩百世或幾世的轉世,才能得到一世,像現在這樣有機會可以好好修行的人身,像人一世,活個五十年一百年,轉世好一點的一百世才能像現在可以修行的機緣,那你要轉世幾百年幾千年,才有這樣的機會修行。這種機會只要自己好好想想,不用看太多經書和佛經,體認到良好的修行條件,以佛教的語言來講叫作「暇滿人身」,是很難得的,在修行方面來說,如果能獲得良好的人身和修行的環境可以學佛的條件,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是多麼難得,再多的金錢都買不到,世間的方法都無法比擬的,價值難能可貴,這是要確切體認,能得到修行的人身和條件,多麼難能可貴價值非凡,這一點是一定要深刻體認的。
所以像法本第2頁,「此一獲得暇滿人身時,至心正念死亡上師知」。特別是前面講的瑕滿人身,瑕跟滿共有十八個,所謂八瑕十圓滿,加起來就十八瑕滿,指的就是我們剛剛說的,良好的修行條件的人身,就是瑕滿人身,要仔細的講這十八個暇滿,一個個詳細說明,對我而言很簡單,但是,你們聽起來會覺得非常繁複,不容易記憶和了解,所以暫時就不說了。但是無論如何,在我的眼裡你們都具足了暇滿人身的條件,就看你們珍不珍惜,願不願意發揮無與倫比的價值而已。而這樣的「瑕滿人身」在佛教的說法,好的話呢,機率是百世得到一次,一千年得到第二次,所以你現在得到的暇滿人身不是常得的,這一次得到暇滿人身,下一次要再修行可能是在百千萬年後了。因此,這裡寫此一獲得暇滿人身時,是此一,沒有講此二,讓大家了解到瑕滿人身的可貴,所以這樣的暇滿人身來講,不要糟蹋了,要把它發揮最大的價值,內心要一再一再的這樣的思惟和體驗難得的人身。
這裡跟各位說個故事:我還在念佛學院時,有一次休假回不丹,到一位大功德主家住一宿,這位老先生當時七十幾歲,是一位非常精進的佛弟子。現在還在世。這位長者剛從印度菩提迦耶參加完達賴喇嘛尊者所傳授的「時輪金剛」大灌頂,達賴喇嘛提醒大家:你們回家後要每天念誦《佛子行三十七誦》。由於藏文是拼音的,會念但是不懂得意思。於是大功德主向khenpo請益,希望khenpo能為他解說《佛子行37誦》的意思。Khenp於是開始為這位長者解說。《佛子行三十七誦》開頭也是講解瑕滿人生,非常仔細講解何謂八瑕十圓滿。全部講得非常詳細,說了二個小時。此長者表示,khenpo,您用佛學院的教學方式講解,太學術化,我真的聽得很吃力,可不可以請您用比較白話淺顯的方式告訴我? 於是我就以深入淺出,核心重點講解的方式為長者解說。結果,這位長者雙手舉著大拇指大力讚歎說:「我就是要聽這樣的法,您講得真的太好了。」沒錯,確實是如此,其實聽法就是要以核心重點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
我現在跟你們講解前行,也許各位當中有人已經讀過前行的讀本,這樣很好,可能會覺得khenpo怎麼講得這麼淺?能否講細一點、深一點?為什麼只講重點是提點?其實這都是一樣的異曲同工之妙,精華核心的重點講法才是重點,比如用學術性的方式來講解八瑕十圓滿,講得非常細,事實上也是讓大家來體會,原來十八瑕滿是在解說,此生我們能得到修行的人身條件是如此的難得,目的都是一樣的,濃縮精華的講法或是細微末節的講法都可以。但我認為對你們初學者來說,應該掌握住濃縮重點,和五加行內容的精神對你們才是最適合最重要的。法本上說的此一獲得暇滿人身時,說的是要深刻的體會,我們目前得到的人身是暇滿難得,具備了良好的修行條件,非常的珍貴,由於很難得到所以更要體會得來不易的機緣,要深切的了解此世人身的珍貴價值,不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