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上師:堪布烏金旺楚
藏中口譯:貝瑪慈寧
傳法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法時間:2016年3月14日7:00-9:00pm
錄音整理:林純鈺
身體的要點就是毗盧七支坐,就是身體要坐正直,脊椎要打直,身體整個放鬆;語的要點,在各種前行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做九吐濁氣,之前希望各位回去能每天盡量做,就是希望各位能夠記得。在座的各位,你年紀還沒那麼大,請你手要打直,因為手打直可以幫助你脊椎打直,就像樹木要倒,你用兩根支撐架把它架起來,它就容易打直,就像Khenpo現在示範,手腕要打直,會幫助你身體打直,你會產生這種感覺跟經驗,當然年紀稍大,筋骨沒那麼柔軟,做得沒那麼好,但還是盡量試著把手腕打直,幫助你脊椎身體的打直,我們來做一下九吐濁氣,配合動作好好觀想,有問題再找時間問,身體放鬆,將你的心思收你的身體裡面,心情慢慢放鬆的呼吸,然後做九吐濁氣,做完稍微放鬆靜坐片刻,手掌掌心放開,全身都放鬆。
今天要講的內容就隨著發給各位精簡前行的法本來開始進行。在上個星期一我們已經跟各位講到修習前行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今天要開始講從前行綱要中的小乘部分,小乘是所有佛法共通的部分,如同之前講的精簡前行包含有身要、語要、意要,第三個心意的要點,就是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動機、想法。
意要:調整動機、想法
我們的動機、想法歸納起來有三種:第一種是「善」的動機,第二種是「惡」的動機,第三種是「不善不惡」的動機,其中「惡」的動機與「不善不惡」的動機對我們是沒有用的,只有「善」的動機我們才需要,因此我們調整自己的動機、想法,使我們的心存著善的動機、好的動機。
惡的動機
什麼叫「惡」的動機,就是你以「煩惱」的心態做為動機,就是惡的動機,「煩惱」是佛經語言,不是我們一般說的擔心、煩憂,而是我們內心負面的想欲,如貪欲、瞋恨、邪見、嫉妒以及我慢驕傲等等,這個叫煩惱,所以凡是內心的想法、動機起始點是以這些為出發點所產生的念頭跟想法,更細微來說就是你的心態,你的心態因為不好所發出來的,好比說你的內心因為貪心、瞋恨、邪見或驕傲嫉妒產生一些想法、心態,這些都屬於惡的動機,不善的動機。
我們修行之人要知道,不是進入佛堂時,而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特別是修行、聽聞佛法的時候,要心能夠觀察自己的動機,講更白話一點,可以講是你自己的心態,比方我們每次在修前行之前,要先摸摸自己的心,想想自己現在是處於什麼樣的心態,這叫動機。如果是雜然如剛剛講的貪瞋痴慢疑來做為動機,就是惡的動機,心態不對是不可行的,這是我們在每做實修之前都要有一個動作,就是先反觀自己的心態。所以每次修行一開始,要先把自己的心態弄乾淨,如果修行之前,不把自己的心態先弄乾淨,你的動機是雜染了這些煩惱,這在經典上講,很多前行都提到這種狀況就像一個很好的食物摻了毒一樣,東西原本是好的,但是摻了毒藥,吃了以後對你不會有幫助,反而會對你造成傷害,會毒傷你的生命。所以聽聞佛法,學佛或修行之前,都要先反問自己的心態,把自己的心態乾淨了,再來做修行跟聽法。做什麼事情,沒有好的心態基本上很有什麼好的結果。
無記:不善不惡的動機
第三種不善不惡的動機,稱為「無記」的動機,白話一點就是不好不壞的心態,這種心態就像流浪狗一樣,有些狗本來是家裡養的,後來被丟到外面變流浪狗,流浪狗有個特性,就是往往看到人就跟著走,問牠為什麼跟著這個人走,牠沒有什麼想法,沒有好跟壞的動機,就是跟著而已。
在座許多人學佛修行,來到佛堂的想法動機我不是很了解,我想或許是有吧!比方說你問他為什麼到佛堂,他會回答我朋友叫我來的,類似這個樣子,你說好也沒什麼好,說壞也沒什麼壞,可是在心態來說,這種就是不好不壞的心態,在經典來說,這種心態就好比腐爛的種子一樣,腐爛的種子長不出什麼東西的,所以這種不好不壞的心態也不會衍生出什麼特別好的結果,所以我們也要反觀我們自己的心態,不要落入這種不好不壞,無記的動機。我們日常行住坐臥都是在這種無記的動機中完成。
善的動機三層次
佛經裡所謂善的動機,也就是好的心態是什麼呢?大家應該大概都會知道,就是基於慈憫的心、悲心、智慧的心、即菩提心的心態所做的,叫做善的動機。這種善的動機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我們先從下等開始講:
1.下等的動機心態:就是我一個人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就好,這樣來學佛修行,僅求自己不要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道)的痛苦,自己能夠解脫就好,這樣沒什麼不好,只是比較微小而已,因為這樣的動機,他還是不能夠究竟解脫,還是在輪迴的狀態當中。
2.中等好的動機:就是自己能夠脫離所有輪迴的痛苦,也就是不限於剛剛講的三惡道,六道輪迴的痛苦我全部都能脫離。
3.上等的動機心態:不只是只有自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所有的痛苦,目的也要讓所有的眾生跟自己都能夠完全解脫六道輪迴的痛苦。這個對象因為眾生是無量的,這樣善的動機跟心態是無量廣大的,也稱為珍貴的菩提心。
在這個之上另外還有一種密乘的動機心態,就是為了讓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解脫痛苦,所以自己務必要成佛。自己成佛,上等就是這輩子要即身成佛,次等是拚一個中有的境界能夠成佛,再次等是拚一個在來世能夠成佛。所以成佛是為了具有護利一切眾生的能力,以這樣的心態來學佛修行就是密乘的動機,這樣的動機心態假使能真切的發起一次,或是即使在剎那間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功德利益是廣大而不可思議的。這邊講到的重點就是意要,心的意要點就是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在珍貴菩提心上面。
剛剛講的前行的要點第一個是身要,再來是九吐濁氣,吐完之後哈氣讓全身放鬆,放鬆之後就開始反觀自己的心,不要再想到別的地方去,就像前面放個鏡子,看的不是外在,看的就是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動機,自己存的是什麼心,自己的心態是什麼,假使自己的心態充滿貪心、生氣、抱怨、嫉妒,這些都是不好的,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這是應該要放棄的。
另外剛剛講到無記的動機,不好不壞的心態,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跟生命而已,所以這個也不要管它。真正對我們有用的心態就是善的動機,好的心態,意要就是讓自己的心經過思維,把它處在上等的心態當中,就是不只有自私自利的想到自己不要墮入三惡道,自己脫離輪迴就好,而是想到我今做前行的修持或學佛的修持,不管善業多小,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但是在心態上絕對是為了能利益所有一切的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解脫痛苦,能夠成佛的緣故,來做為修行的事情,事情不管多小,但是我的心態是最大的,存著這樣的心來做,就是心意的要點,就是自己跟自己承諾、發誓,做這事情是為了讓一切眾生成佛的緣故來做這件事情,在內心確立這樣的動機跟想法。我們存著這樣的動機跟心態,也為了利他的緣故,上等最好能夠即身成佛,次等是在中有的境界,再次等是在來世成佛。
祈禱法、報、化傳承上師
為了能夠成佛利益眾生的緣故,修行前行的教法,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首先祈禱歷代傳承祖師,從第一代的普賢如來代代相傳,傳到自己的根本上師,在第2頁前行有「上師知」,就是指不管傳承的祖師還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向他們做祈禱,藏文叫「喇嘛千諾」的用意。這裡所講的心意要點是:
1.這時候的想法是要為一切眾生設想。
2.想到要為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目的來付諸行動實行。
3.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來祈禱歷代傳承祖師及自己的根本上師,希望藉由上師們的加持,能夠以達成我的目的。
這樣的想法,心意要點如果到位,心意就會有一個絕對性的轉變。這邊心意要點念誦的「上師知」,密乘的上師講白話一點,有點像師父的意思,我們看第1頁旁邊的圖像有好幾個歷代的上師,有蓮花生大士、鄔金札松林巴等等,上師有所謂的法身的上師、報身的上師、化身的上師。法報化三身的原意非常難懂,尤其是學習密乘的教法不可不懂,雖然不是那麼容易懂,但是一定要知道,不能知道全部,大概知道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法報化三身的修持,在密乘是非常重要的,在前行法本前中後都會發現有三身的部分,我們心的本質就是三身,將來成佛的時候,也是在三身的狀態裡成佛,所以三身是非常至關緊要的部分。我們的心現在還沒有成佛,成佛以後現在的心變成佛了,這就叫「法身」,所以佛內心的智慧就是法身,凡心轉為佛心即為法身;心已是佛就是法身,那麼與心相應的身體也會成佛,身體成佛的時候,自然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特徵,就是「報身」;你的心成佛,你的身體也成佛,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能夠有各式各樣的化現,這叫「化身」。比如一尊佛自然具足三身,祂的心意就是法身,祂的身體就是報身,祂能做各種變現或顯現來利益眾生就是化身。
有些人就問以某一個佛對眾生來說就有兩種身,一個是報身,一個是化身,因為心意是在內的看不到。為什麼會有報身跟化身,原因在看眾生的狀況,舉個例子來講,眾生如果是清淨的,比方初地菩薩以上還沒成佛的眾生,因為清淨的緣故所以可以見到佛的報身的境界,如果是像我們一般的眾生,還沒到登地的菩薩,程度還不是很清淨,這時候就只能看見佛為我們顯現的化身。再舉個例子,就像我們看到天上的月亮映現在水面的月亮一樣,看起來是兩種月亮,一個是天上的月亮,一個是水裡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這就像報身,水裡的月亮不只一個,全世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映照出月亮的就是化身,所以佛能隨著眾生不同的狀況,不同的現象,百千萬變化身在眾生所需要的地方,這叫化身,以上三身稱之為果位的三身。
因(基)位三身
其他還有什麼三身呢?在座每個人我們自己也有三身,稱之為「因位三身」或者叫「基位三身」,意思是一樣,指的是我們身心當中就具有能夠證得像佛一樣的法報化三身的種子,或者是叫潛力或基礎,我們跟佛一樣都有三身的本質,這叫「因位三身」或「基位三身」,這有時間再細講,這個地方再多講,各位就亂掉了,跟各位提到因位三身,最主要是讓大家高興自己也有跟佛一樣具有三身的本質,也能夠成就佛的三身而起開心歡喜。
為什麼講到這些,我舉個例子來說,好比你家住的房子旁邊有一顆擺了很久,長滿青苔、狗在上面大便等等不起眼的髒石頭,可是有一天有人跟你說這顆石頭本質富含豐厚的金沙成份,只要把金沙提煉出來,你就會變得很有錢,你是不是會趕快把它拿回家,用火燒,用各種方式把它提煉出金子,裡面很大塊的金子成分就是你的,就能夠從中獲利,我們就像這個例子一樣,我們的身心、本質就具有跟佛一樣的三身,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原來我們的內心具有跟佛一樣的三身,這麼有價值,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夠像提煉石頭裡面的金子一樣,如何將自己的三身開發出來,所以只能待在輪迴當中,如同石頭擺在屋外幾十年,只是在那荒廢而已,無法體會出它的價值。
所以我們在做心意要點的時候,第2頁上面的「喇嘛千諾」→「上師知」的部分唸3次,因為要祈禱法身境界、報身境界、化身境界的上師,有三個所以要唸3遍,基本上法報化三身上師本質都是一樣的偉大,沒有任何的差別,祂們都已經超越了輪迴的境界,超越痛苦,已經證到佛的境界,祈禱祂能看顧我們,加持我們。如同剛剛所講,每尊佛本來就具有三身的境界,所以每一位已經證悟的上師也會有他自己本具的法報化三身的境界,我們凡夫都有三身的本質,更何況這些的上師呢?因此這些上師諸佛並不能分這些是法身,這些是報身,這些是化身,但是為什麼還有這樣的分法呢?因為我們這些不了解法報化境界的眾生,上師諸佛為了讓我們了解的緣故,就用了些方法來表徵、來提示。就像用阿彌陀佛來代表法身境界的上師,觀世音菩薩代表報身境界的上師,蓮師代表化身境界的上師,只是一種為了幫助我們眾生理解的象徵而已,但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蓮師都有自己證悟的法身、報身、化身的境界,由於我們眾生的思想太狹隘,不了解的緣故,所以只好從這些上師說阿彌陀佛來代表法身的上師,觀世音菩薩代表報身的上師,蓮師代表化身的上師,只是表徵而已,各位要了解。
在密教的傳承祖師,用一般表徵,粗的分類,蓮師以下歷代的上師都是化身的上師,是諸佛特別為眾生所示現出來的化身,因此法本第2頁圖片上的上師都是化身的上師,所以在念誦"上師知"時要觀想前面虛空當中有阿彌陀佛,下方有觀世音菩薩,再下方有蓮師,蓮師的再下方則有無數知道或不知道的歷代傳承祖師,非常的多,都以慈愛、悲憫的心看顧著我們,見知我們,要賜予我們加持,以這樣的方式來念誦「上師知」,來做祈禱,這個時候的祈禱,最主要是內心完全相信、投入,沒有任何的懷疑。Khenpo對念誦觀想上師做祈禱時非常有心得、非常有感覺,Khenpo小時候住在不丹,當地空氣新鮮,晚上無光害,在春秋之際,天氣良好,Khenpo會睡在外面,尤其秋天,天氣晴朗,月亮看得非常清楚,非常大,月亮旁邊有無數的小星星環繞周圍,就像月亮在看著自己一樣,這時候觀想歷代傳承祖師在自己前方虛空當中,就像這個樣子,我們連看到月亮和星星都覺得跟我們很親近,更何況這些傳承祖師,所以我們就觀想歷代祖師像天上月亮這麼清楚、光明,看顧著我們一樣,我們想著我只要這樣子祈禱這些法報化三身的上師,我一定會得到加持,得到幫助,絕對不要有任何的懷疑,我只要如是地祈禱,就會如是的感應,這樣祈禱就對了。我先念誦三次,各位先靜靜地聽
喇嘛千~(短音立刻接) 喇嘛千~(音拉長)喇~嘛~ㄖㄤˇ千諾(多一個ㄖㄤˇ字是"您"的意思)
剛剛第一遍是祈禱所有法身境界的上師知道我,見知我。第二遍是祈禱所有報身境界的上師知道我,見知我。第三遍是祈禱所有化身境界的上師知道我,見知我,加持我。
此時內心裡面全然虔誠、相信,眼淚會不自主流下來,用這樣的心情虔誠地來念誦,如果祈禱到位,自然內心世俗的雜念自然就會消失,念上師知不是只有念,內心就像對著想念的人一樣的念誦,阿彌陀佛是你法身的師父、觀世音菩薩是你報身的師父、蓮師是你化身境界的師父,以祂們為主,這些歷代的傳承祖師,就是你的師父,打從你的內心去祈禱祂。一般都認為佛祖離我們的關係比較疏遠,上師離自己比較近,但是密乘的觀點不一樣,是所有的佛都是你的師父、都是你的上師,所以密乘的加持跟成就比較大,這個觀念你有而且能夠相信,就能激發你的證悟產生,也容易獲得加持、成就,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就像燈打遠一樣看不太到,沒什麼照明功能,同樣一盞燈放得近一點,會照得很清楚。就像把燈放在你前面,讓你看得清楚一樣,用這樣的方式來祈禱法報化三身的上師。
我念的時候有個音調,這音調不是為了好聽,不是唱歌用的,而是發自內心的虔誠所產生的自然音調,配合這樣的音調來念誦有助於激發起我們產生虔誠,我們不是只想著諸佛、上師的樣子而已,而是要想到祂對我們的恩德,就是藉由祂們,我們才能夠從輪迴的痛苦裡解脫出來。當你內心確切體認到三身的上師對自己的恩德有這麼偉大,不只這些看不到的佛陀,自己的根本上師也是一樣,Khenpo說他自已念到上師的名號,觀想到上師,因為想到師父們的恩德,自然而然感動到流下眼淚。
要打從內心做祈禱,當然你們不會觀想跟意義還有念誦的音調全部一次到位完成,所以要一再地念,一再地練習,結合起來才會到位,當有一天你們觀想,還有意思跟虔誠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產生不一樣的體驗出來。做祈禱上師之後不是馬上接下面的動作,而是要放鬆一下,內心自然會納受到所有傳承祖師的加持。
今天講授到這邊告一個段落,各位回去要練習身語意要點,身體要點就是要坐正直,脊椎打直,然後放鬆,然後語的要點就是九吐濁氣,九吐濁氣之後要完全放鬆,放鬆後要反觀自己的心態,摒棄惡的、不好的心態,內心要產生好的心態,最好要有菩提心的心態、動機,就是內心要懷抱著我就是為了讓一切眾生都能夠脫離輪迴的痛苦,都能夠成佛的緣故,所以我現在要來做這些前行的修持,我一定要完成前行的修持,發起這樣的動機,為了讓前行的修持能夠良好的緣故,我們務必要祈禱根本上師及傳承祖師來念喇嘛千諾,以這種方式來祈禱所有的三身上師,能夠獲得加持、成就。
念完喇嘛千諾三遍之後,為了使我們心意能夠與三身上師的心意無二無別,可以觀想前方虛空所有三身上師放射出強烈不可思議的光明,照注我們的身心當中,清淨我們所有的罪業,得到一切的美好,獲得加持,之後再觀想一切的三身上師化成光明,融入到我們的身心當中,與自己的心無二無別,於是三身上師的心就是我的心,祂們的智慧就是我的智慧,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來禪定靜坐片刻。這樣的技巧講起來很簡單,卻是很重要的要訣,對我們的證悟非常有幫助,比方我前面這杯水,當我把寶瓶的水倒進去,就與杯子的水結合在一起無法分別。所以前面的三身上師,如是觀想,觀想他們的身語意放出光明,融入到自己的身心當中,你的心與上師無二無別,充滿了慈悲、智慧,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來靜坐片刻,你一定能夠獲得加持。
問:一次要觀想三位上師嗎?
答:不只三位,是你想的所有無量無邊的三身上師都在你前面虛空當中,你內心這樣相信就好了,你可以觀想中間有阿彌陀佛,旁邊有觀世音菩薩、蓮師,周圍像開會一樣,環繞著所有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