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中口譯:貝瑪慈寧
傳法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法日期:2016年3月28日7:00-9:00pm
錄音整理:蔡宜娟
今天我來唸誦「上師祈請文」,大家從內心昇起最虔誠的心,祈請傳承祖師加被。
在不同的傳承中都有修持前行,但沒有絕對的方式,有些屬於精簡,有些屬於詳盡,也有介於兩者之間,沒有一定要哪種才可以,無論採取哪一種前行做修持,只要是符合三聖道的精華,將三身精華重點合為一體,在前行中做實修。
結合大圓滿和阿底瑜珈的精簡前行法本
我們手上的五加行法本是結合「大圓滿」和「阿底瑜珈」(註1)的精簡前行法本,在我們佛學中心,至中的傳承是屬於南迦傳承,意即天鐵傳承(註2),是一套三身意集(三身密意總集)的教法,這套偉大伏藏法的前行一共有三套,有詳盡的、中等的、精簡的,目前各位手上的法本是精簡的。詳盡的儀軌就是結合瑪哈瑜珈所修的前行儀軌,對於本尊的觀修比較繁複,中等的儀軌是結合阿努瑜珈,所修之前行是注重「氣脈明點」(註3)的前行而修持。而我們手上的法本是精簡濃縮(dupa)的儀軌,在此,我不翻為略軌,因為中文翻譯的「略軌」似乎有太簡單省略的意思,但是dupa在藏文裡,是表示精要濃縮之意,是結合阿底瑜珈,為大圓滿而修,此精簡儀軌包含世俗諦和勝義諦的修持,不管是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瑜伽,都要安住於勝義諦的狀態當中而修持,是安住於勝義諦菩提心地禪定中,所以,此法本為結合大圓滿所修持的前行,沒有繁文縟節,卻具有廣軌中的精華簡要之程序。
世俗諦及勝義諦循序修持
世俗諦及勝義諦循序修持
此次五加行側重在「世俗諦」的部分,因為大家第一次聽到這個法,所以盡量以世俗諦的層次上做開示,但日後會再講解「勝義諦」的部份,今年就講得少一些。之後,大家盡量做前行實修來累積遍數,因為有實際累積遍數的經驗,下次在講解勝義諦時,屆時自然能夠明瞭。我在美國時,第一年講前行裡詳細的講「世俗諦」,第二年講「勝義諦」(真義),因為有遵循著次第而修,大家的反應都非常好,感到獲益良多。相信大家這次聽聞法教之後,再與前行實修做契合,必定能昇起對法的興趣與法益。
之前已經講述共同前行和不共前行,今天要講授所謂特別前行又稱金剛乘前行。密咒金剛乘涵攝了「世俗諦」與「勝義諦」菩提心,但主要修持善巧於「勝義諦菩提心」。何謂「勝義諦菩提心」? 簡稱「勝義菩提心」。簡而言之,我們的心性本具佛性,藉由此法修持而證悟了自心本性,當了悟自心本性即為佛性,而昇起了「勝義菩提心」,此為密宗所修之核心觀念。
之前已經講述共同前行和不共前行,今天要講授所謂特別前行又稱金剛乘前行。密咒金剛乘涵攝了「世俗諦」與「勝義諦」菩提心,但主要修持善巧於「勝義諦菩提心」。何謂「勝義諦菩提心」? 簡稱「勝義菩提心」。簡而言之,我們的心性本具佛性,藉由此法修持而證悟了自心本性,當了悟自心本性即為佛性,而昇起了「勝義菩提心」,此為密宗所修之核心觀念。
但是要證悟「勝義菩提心」需要有三個步驟方法:淨除蓋障、圓滿累積資糧、獲得上師加持與口訣等三個步驟;其中淨除蓋障最殊勝的方法就是修金剛薩埵,之前也已為各位講授圓滿。
曼達—圓順緣二資糧
接著講累積二種資糧最為殊勝的,即為獻曼達。如法本中所述:
嗡 啊 吽
化身剎土百俱胝三千,報身莊嚴蘊界根門等,法身普遍此無執覺空,
奉獻皈處總集上師尊,圓滿二資願功德究竟 !
「曼達」(madala)意即順緣二資糧,所謂順緣圓滿二資糧,就是俱足成佛的資糧條件,要如何俱足成佛的條件呢?就是要俱足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有很多,如佛前供花供燈或布施,都是累積資糧的方法,而最能快速累積福德資糧的殊勝之法,即為獻曼達,因此,於前行中有獻曼達的儀軌。
什麼是曼達? 曼達是從梵文翻過來,意思就是「中圍」。以壇城而言有主尊及其眷屬遍滿周圍,現今多譯為「壇城」、「曼達」;可分為法身曼達、報身曼達、化身曼達。法本中所指的「嗡 啊 吽」即代表諸佛的身、語、意。藉由諸佛的身語意之殊勝功德,加持淨化我們所要獻供的一切。以「皈依境」資糧田而獻曼達,獻上三身的曼達:法身曼達、報身曼達、化身曼達。以層次來講,即為獻上外層次的化身曼達、內層次的報身曼達、密層次的法身曼達。
在前面「四轉心法」中有提到法、報、化三身,各位還記得嗎?在前行喇嘛千諾的部分,曾經向各位講述三身上師,各位還記得嗎?各位可以再複習一下。
再回到「化身剎土百俱胝三千」的總結,所奉獻的就是「化身曼達」,這樣各位是否了解了?

嗡 啊 吽
化身剎土百俱胝三千,報身莊嚴蘊界根門等,法身普遍此無執覺空,
奉獻皈處總集上師尊,圓滿二資願功德究竟 !
「曼達」(madala)意即順緣二資糧,所謂順緣圓滿二資糧,就是俱足成佛的資糧條件,要如何俱足成佛的條件呢?就是要俱足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有很多,如佛前供花供燈或布施,都是累積資糧的方法,而最能快速累積福德資糧的殊勝之法,即為獻曼達,因此,於前行中有獻曼達的儀軌。
什麼是曼達? 曼達是從梵文翻過來,意思就是「中圍」。以壇城而言有主尊及其眷屬遍滿周圍,現今多譯為「壇城」、「曼達」;可分為法身曼達、報身曼達、化身曼達。法本中所指的「嗡 啊 吽」即代表諸佛的身、語、意。藉由諸佛的身語意之殊勝功德,加持淨化我們所要獻供的一切。以「皈依境」資糧田而獻曼達,獻上三身的曼達:法身曼達、報身曼達、化身曼達。以層次來講,即為獻上外層次的化身曼達、內層次的報身曼達、密層次的法身曼達。
在前面「四轉心法」中有提到法、報、化三身,各位還記得嗎?在前行喇嘛千諾的部分,曾經向各位講述三身上師,各位還記得嗎?各位可以再複習一下。
首先要獻上的是化身曼達,何謂「化身曼達」?就如法本上第10頁所述:「化身剎土百俱胝三千」。我們要獻上的是什麼呢?就是對諸佛菩薩獻上所謂的法身曼達、報身曼達、化身曼達此三身的曼達,並非一般的俗物。
化身曼達
首先要獻上的就是「化身曼達」--- 化身的境界,即法本的第9頁這個圖,這個圖示即表示佛教的宇宙觀,而其中最小單位就是中央是須彌山,旁邊是四大部州,周圍還有香水海、鐵圍山圍繞著,這只是一個小世界、小單位,而三千大千世界,卻包含了十萬億,即指三千大千世界,法本上說的「化身剎土百俱胝三千」,這裡所談到的三千即指三千大千世界,非一般所言的數字三千,而化身曼達指的是諸佛化身的剎土,剎土及淨土,心淨則佛土淨,一切顯現為化身剎土,十萬億倍這樣的境界,甚至是百千萬億的銀河系,這麼巍峨的境界,包含所謂的須彌山、四大部洲、乃至山河大地極具清淨莊嚴,色、身、香、味、觸,一切都是極為美好的,諸如:形色好看、聲音好聽、觸感微妙,以此無量無邊的化身剎土,來供養資糧田的對象,這就是化身剎土。
手上拿的曼達盤,只是一個形式代表,輔助修行者觀想,並非要拿這個曼達盤來供養諸佛菩薩。我們身心相關的外在一切,就是化身剎土或化身曼達。在這個宇宙有無量的銀河系,而三千大千世界只是其中一個淨土,是一個化身佛度化眾生所顯現的淨土而已,但是化身佛的數量是沒有窮盡的,多於印度的恆河沙。
在此說的化身曼達,並非只有奉獻給一位化身佛而已,而是有無量無邊的化身佛及其淨土,並以我們最虔敬的心念,供養前方的三寶三根本,三身所攝的一切上師、本尊、諸佛菩薩,這叫做獻上化身曼達就是獻上化身的剎土。
凡所有一切外在的美好事物,皆全然貢獻出去,就像台灣有多少美麗的高山,有多少的美景,有多少五顏六色的花朵,微妙的湖光山色,還有最著名的台北101建築、房子、車子,都要用觀想的方式,完全的奉獻出去。我個人看到台北101大樓就好像看到第9頁的圖片猶如須彌山一樣。不丹也有山水湖泊美麗的河川,像美國、日本、法國也好,各處都有美好的事物。
當我們由內心領納外在所有的美麗事物,而做全意的供養予前方的上師三寶三根本。就地球而言,有多少的金、銀、珍珠、寶石、珊瑚,這些都包含在化身曼達奉獻給諸佛菩薩。以我們的心念觀想,有無量的容貌端嚴、姿態曼妙的天女,捧持各式各樣、無量無邊美好的事物供養無量的三寶三根本。如果真的想不出來,也可以用台灣的美食來做供養,所以,能供養的事物實在太多了。這是「心意幻化」的供養。供養包含兩種,分為「實際陳設」的供養和心意幻化的供養。千萬不要忽視「心意幻化」的供養,「心意幻化」的供養才是最具功德力的。
再回到「化身剎土百俱胝三千」的總結,所奉獻的就是「化身曼達」,這樣各位是否了解了?
報身曼達
何謂「報身曼達」? 法本上說的「報身莊嚴蘊界根門等」,報身曼達指的就是自己的色身。之前有說過,這個血肉之軀的肉身在清淨後即是為「報身」。我們的心思意念就是法身,當成佛時身體也隨之成佛了,這就是「報身」。
因此法身和報身被視為一體的,未成佛時為五蘊色身,成佛後即為報身。報身的曼達就是以我們內心最誠摯的虔敬意念做獻供,除了自心清淨的報身以外,還包含我們生生世世的色身,如同經典所言,能算得出來我們已在輪迴的洪流中輪轉幾百回了嗎? 比大地的塵土和大海的海水還多。
不論清淨的身心和不清淨的身心,都屬於報身的範圍。願以生生世世清淨的身心—報身,和不清淨的身心—五蘊色身,還包含十二生處(六根、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等等。以我們的心意將所有生生世世最清淨珍貴的色身,作為報身的曼達,供養予前方的無量無邊的三寶三根本,三身的一切上師、本尊、空行護法,這樣來說明報身曼達,應該比較容易理解。
法身曼達
法身曼達
法身曼達又是什麼? 「法身普遍此無執覺空」,法身曼達就是奉獻我們的「心」,而這個心的本質又是什麼?「心」應該本是清淨的,如果我們的心處於完全清淨的境界,就可稱為「法身」。
前面講的報身曼達,不論清淨的身體和不清淨的身體,都供養出去,那麼,法身又是什麼呢?法本所述「法身普遍此無執覺空」,法身就是心,這裡談到的心不是一般凡夫的心,而是我們的自心本性,自心本性的特點就是普遍,周遍一切,謂之普遍。心的本質就是法身,本性是覺空,覺性的智慧和空性不二稱為「覺空」。心也是無所執,我們的佛性即自心本性,超越一切的執著和妄念,就是「無執」。
「法身普遍此無執覺空」,就是說我們的佛性就是法身,此時獻上我們的法身曼達,就是獻上我們最清淨的自心本性—佛性!眾生從無始劫以來,起心動念了多少妄念?無論這些念頭是清淨也好,不清淨也好,本質都是從佛性所現。
法身曼達就是將自心本性的佛性,透過各式各樣的念頭,虔敬地供養予前方的資糧田,亦即無量無邊的三寶三根本。法本上第9頁的圖,僅僅只是一個小單位,真正化身曼達是無量無邊的。萬億個太陽系也只是一個化身佛的淨土。報身曼達和法身曼達既然是無量無邊,便無法以文字或圖片所表達,主要就是需要獻上我們的自心本性—佛性。
獻曼達對治內心的貪愛執著
為何要獻曼達呢?又為何獻曼達可以累積資糧呢?因為藉由獻曼達,可以對治我們內心的貪愛執著,淨除放下內心所有的貪愛執著。雖說是奉獻曼達,其實所奉獻的曼達,都是我們內心所貪愛、所執著迷亂的對象,貪愛執著外在的一切現象。我們為什麼至今尚未成佛呢?就是因為貪愛執著的對境太多,比如這個身體、這個心思意念,不管這個身體和心思意念是否清淨,都不斷的在貪愛執著。這些貪愛還分為:外層次的貪愛執著,指的是外在一切的現象;內層次貪愛指的是身體;而密層次的貪愛就是心思意念。將一切的貪愛執著做全部供養,由於這些貪愛執著會令我們迷亂,若以此作為曼達而全然奉獻,將能對治自己外、內、密的貪愛執著,於此原理和基礎上做全心及全數的供養。
現在如果要求各位內心對蓮師升起虔敬心,可能有點生疏,如果要各位勉強供養蓮師,在信心上也許會造成後繼無力的現象,假如今天明白了這個義理,那麼,在加行的修持上不致造成太大的難題。
世俗諦曼達
法報化三身上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蓮師
「奉獻皈處總集上師尊」意即觀想皈依境或是資糧田,包括觀想蓮師交抱佛母為主的上師、本尊、一切諸佛菩薩,特別是蓮師,雖然我們只看到一尊蓮師,卻已代表了三寶三根本三身的總集,一切的諸佛菩薩融為一體,都是自己要供養和獻曼達的對象。包含了所有供養皈依的對象,就是自己需要獻曼達的對象。
在前行的部分而言,皈依境或資糧田的對象都是相同,比如在做皈依時,向蓮師及總集一切皈依對象而做頂禮:在做獻曼達亦然:在做上師瑜伽時,也是向蓮師祈求加持。就加行的部分,從皈依發心到上師瑜伽,都提到「上師」,這裡所指的上師不是指某個特定的人,大家要了解,所謂的「上師」廣義來說,包含法身境界的上師、報身境界的上師、化身境界的上師等等。比如觀想蓮師交抱佛母時,即代表化身境界的上師,也以此代表一切三身的上師。
有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與蓮師的相應不是那麼的強烈,但是對觀世音菩薩卻有著非常虔敬真摯的相應,此時就可以觀想四臂觀音,而觀世音菩薩代表著報身的上師,亦是三身的上師,即以此方法來做觀想、做大禮拜和獻曼達而虔敬修持:如果自己認為與阿彌陀佛更為相應與深具信心,亦可將 阿彌陀佛當作上師,因為 阿彌陀佛代表法身上師,是統攝「法、報、化」三身的上師,以此方式觀修來領受加持和累積資糧。由此可知,「上師」一詞並非只狹隘的代表某個特定的人,廣義來說,而是我們要供養、契合的皈依境資糧田的對境。
現在如果要求各位內心對蓮師升起虔敬心,可能有點生疏,如果要各位勉強供養蓮師,在信心上也許會造成後繼無力的現象,假如今天明白了這個義理,那麼,在加行的修持上不致造成太大的難題。
我自己反而覺得對蓮師的信心非常相應契合。因為蓮師是真實的來過這個世界,留下了手印、腳印和對弟子的教法,也將教法流傳下來,並記載著非常多度化眾生的事蹟、示現聖地;蓮師的法脈流傳,有許多傳承弟子誠心祈請蓮師,親眼見到蓮師降臨而得到蓮師的法益。可能蓮師沒有來過台灣,所以大家對蓮師不那麼熟悉,因此,對蓮師還不那麼的相應;可是,在不丹、印度和西藏,蓮師親自降臨過這些土地,所以,當地居民對蓮師的信心比較強烈。
但是大家要了解,蓮師與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法報化三身的關聯性一定要明白清楚。可能有些人心想,我還是觀想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比較相應,這當然可以而且非常好,但是各位要明白,蓮師、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是一體的,尤其現在各位上了加行課程,已經明白「法、報、化」三身的義理,因此,想必非常清楚,蓮師、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本是一體的道理所在,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不會再混淆才是,只是在名稱表相不同而已,現在,各位知道,在法身的境界稱為阿彌陀佛,於報身的境界稱作觀世音菩薩,而蓮師即為化身的境界。寧瑪派的法教是蓮師親自法脈相傳的,蓮師更是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因前述緣起,自喜馬拉雅山脈所及之處,擴及中國大陸(中土)及台灣的子民,對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深具信心,再加上蓮師是 阿彌陀佛和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也因此,我們跟蓮師的因緣有著密不可分之緣起;藏傳佛教的寧瑪派被稱為紅教,而中國人又特別推崇紅色為大囍吉祥之色,也因為有著這層因緣之故,跟蓮師的連結就更深了,對蓮師給予的加持也特別的深具體悟。
這可不是信口開河隨意說說的,蓮師是化身佛,而在世間的肉身根本上師即為師利星哈(Sri Singha,意為:吉祥獅子),是大圓滿根本上師之一,師利星哈是當代一位來自漢地遠至印度傳法的偉大成就的尊者,跟各位同屬一種族血脈。像漢族都與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有著殊勝法緣,也認同紅色為吉祥表徵;綜觀上述殊勝法緣,所以,跟蓮師的關係是極為難得的緣起。
就另一觀點,寧瑪派(Nyingma)非政教合一之教派,幾乎不涉及政治只要求自己清淨的修行,對政治的參與態度非常淡薄,中國政府干涉得也就較少了;如寧瑪派晉美彭厝法王的五明佛學院,阿秋法王的亞青寺等都是聚集在藏地的修行團體,目前大陸內地對寧瑪派的弘法較無那麼多的設限。我個人想法是,蓮師的根本上師--師利星哈(Sri Singha)可能發願他的法教能在漢地廣傳,利益同為漢族的弟子們。
世俗諦曼達
祈願「圓滿二資願功德究竟」是指「化身、報身」曼達而累積有相的福德資糧,奉獻「法身曼達」累積無相的智慧資糧,由於奉獻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祈願諸佛三身五智的功德我們都得以究竟臻至圓滿。
(現在khenpo就帶領大家捧持佛珠練習念誦三次。)
獻曼達是如何累積資糧的?主要是內心意念的資糧累積,雖然外在表象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只有嘴巴念誦而沒有實際修持,如此於修行上似乎不到位,假如加上心裡觀想供養奉獻三身而獻曼達,嘴巴念偈誦,手也跟著操作,表示在身、語、意合一奉獻便極為圓滿的;要同時觀想著獻上法、報、化三身的曼達對於初修者有點難,因此,第一次可以觀想獻上化身曼達,第二次獻上報身曼達,第三次獻上法身曼達,勿操之過急且按部就班修持,以免煩惱產生而中斷練習。要逐步做個別的練習並操作熟練之後再統合為一,盡可能的獻上曼達即可。佛陀也說:請依序修習。以上部份屬於「世俗諦曼達」。
勝義諦曼達
獻曼達時各位也可以取用類似這樣的曼達盤,可以將燕麥(燕麥較不易斷穗)分做七堆或是五堆(註4),而七堆就包含了法、報、化三身,但是重點不在於放什麼物品獻供,也不在於堆數(七堆或五堆或一堆),實修的關鍵在於獻上自己內心虔敬的觀想,依照偈誦獻供化身曼達、報身曼達和法身曼達。
左手拿曼達盤並把念珠夾在食指和中指之間,每獻供一次就撥一顆念珠做遍數的累積。曼達盤只是外在山河大地整體宇宙的表徵,佛性亦存在其中,故曼達盤代表了所有的情器。前面準備一杯藏紅花水(象徵香水海),也可以使用一杯清淨的水代替。用自己右手的無名指沾水,滴在曼達盤的中央位置,再以右手腕的「智慧脈」沿著曼達盤的表面右三圈左三圈繞行擦拭,藉著擦拭的動作觀想一切的煩惱皆受到淨化,因為我們的佛性被無名煩惱所包覆,藉由邊擦拭邊念誦百字明咒。第一遍念百字明咒之後,就接著念法本獻曼達的偈誦,念第二次。內心仍要奉獻皈依資糧田的對境,念誦百字明咒表示淨化所有無始劫以來的自性煩惱與無明妄念。
念誦完百字明咒後,便接著念誦法本將燕麥穀物分成數堆:第一次念偈誦時分七堆、第二次放五堆、第三次放一堆,練習時也可以於曼達盤上只放一堆穀物,內心配合觀想意樂,奉獻三身皈依資糧田的對境。念誦到「奉獻皈處總集上師尊」時,將曼達盤抬高於頭部做奉獻,「圓滿二資願功德究竟」即為「收攝」,於收攝時將曼達盤往自己的方向倒(往內倒),象徵領受成就圓滿資糧,每唸完一次就撥一顆念珠累積遍數。
因為要念唱偈誦、計算遍數,還要放燕麥穀物分別堆置於曼達盤上,又要觀想獻供,各位因為還不熟練之故,一開始可能覺得有點生疏,在尚未熟背偈誦之前,教導各位一個簡便之法:捧持念珠並結獻曼達手印,念誦到「奉獻皈處總集上師尊」抬高所捧持的念珠,收攝時將念珠往自己的方向翻轉後合掌。這可列入遍數之計。盡可能的配合觀想意境妙樂。
(請看影音檔,跟著廣慈高証的khenpo烏金旺楚練習實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4l-pS8f0s )獻曼達是如何累積資糧的?主要是內心意念的資糧累積,雖然外在表象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只有嘴巴念誦而沒有實際修持,如此於修行上似乎不到位,假如加上心裡觀想供養奉獻三身而獻曼達,嘴巴念偈誦,手也跟著操作,表示在身、語、意合一奉獻便極為圓滿的;要同時觀想著獻上法、報、化三身的曼達對於初修者有點難,因此,第一次可以觀想獻上化身曼達,第二次獻上報身曼達,第三次獻上法身曼達,勿操之過急且按部就班修持,以免煩惱產生而中斷練習。要逐步做個別的練習並操作熟練之後再統合為一,盡可能的獻上曼達即可。佛陀也說:請依序修習。以上部份屬於「世俗諦曼達」。
勝義諦曼達
那什麼又是「勝義諦曼達」(又稱勝義曼達)呢?法本第10頁最後一行小字:「奉獻百千次於數量未達圓滿之間,末後等持於法界。」這就是獻上勝義諦曼達之意。「等持」就是禪定,「法界」就是自心的覺性,禪定於覺性之中。在剛才所講的世俗諦曼達時供養給前方的三身上師,如是觀想融入到供養的上師中,這可以是化身上師的蓮師,也可以是報身上師的觀世音菩薩或法身上師的阿彌陀佛,觀想奉獻供養的上師化光融入我們身心當中,尤其跟我們心意融合為一體,無二無別,我心即上師,上師即我心,我們的心和智慧融入此境界中並禪定片刻,此謂之「勝義曼達」。
五加行修持遍數
五加行修持遍數
如果不是閉關方式的實修,那可以全部儀軌一起完成,叫做一座法。如果是閉關方式,則是要求每個儀軌都要完成十萬遍之後,才能繼續修持下個儀軌。
各位初修者目前於前行儀軌之集體修持方式為端坐正直,九吐濁氣,念四轉心法,觀想並念誦皈依境,大禮拜21遍,禪定片刻,修發心作施受觀想10分鐘,再禪定片刻,之後念誦百字明咒21遍或短咒108遍,獻曼達結手印加念珠做21遍,上師瑜珈300遍或一串珠,這樣剛好一個半小時。若在家裡就可以盡情修持,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彼此競爭比較,這樣除了無法達到淨障集資的利益之外還會造作惡業。切記一切要在菩提心的動機上累積資糧。我的要求每個儀軌至少要完成一萬遍,但蓮師心咒要完成10萬遍。以上這些不是要求各位在遍數上面的累積,而是心境上的改善,長養出離心和菩提心,學習懂得淨觀,讓自己的智慧增上,使這樣良好的改變不斷在內心相續。
頂禮中的大禮拜可對治我慢,發菩提心則對治嗔恚,百字明咒對治嫉妒記恨之心,獻曼達對治貪愛執著,而上師瑜伽則可讓愚痴邪見悉以消除。由此可知,五加行修持便是對治我們的五種煩惱也是五毒:「貪、嗔、癡、慢、妒」的最殊勝實修法門,光是依靠此五加行的前行儀軌,便能得到實修的功德利益,也能淨化生生世世無量劫所積下的身語意蓋障,比如:大禮拜是淨化身體的蓋障,百字明咒淨化語言的蓋障,菩提心的觀修,能迅速淨化意念的蓋障。藉著身語意的實修而得到廣大的資糧。真實明瞭出離心、世俗菩提心的意義,修持勝義菩提心進而產生證悟,因此,五加行這個法是證悟的殊勝實修法門。
為何要積聚十萬遍呢?
前行的目的是要淨除蓋障、累積資糧,想想,我們光是這一世就已經累積了多麼深厚的罪業蓋障,更遑論從無始劫以來所積下的惡業數量了,往昔所犯下的五毒罪障又有多深厚?今生能透過此前行(五加行)的修持,大量地淨化消除因煩惱、惡業、蓋障所犯下的罪業,而一遍又一遍的累積資糧,目的是希望在此生能淨化罪障且種下證悟之因(種子),所以才需要大量的修持。現在,明白為什麼要圓滿十萬遍了嗎?其實,這個問題,反過來要問問你們自己了!
註1. 阿底瑜珈Atiyoga:意即寧瑪派大圓滿教法。寧瑪派將佛法分為“九乘次 第〞,其中内密三乘為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
註2.南迦天鐵伏藏法脈傳承即為殊勝大圓滿的源流。
註3.氣脈明點:是密乘圓滿次第修持內容要點。
註4.「七堆」即:中央為須彌山,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和北俱羅洲,加上日輪和月輪;「五堆」則不包含日、月輪。
各位初修者目前於前行儀軌之集體修持方式為端坐正直,九吐濁氣,念四轉心法,觀想並念誦皈依境,大禮拜21遍,禪定片刻,修發心作施受觀想10分鐘,再禪定片刻,之後念誦百字明咒21遍或短咒108遍,獻曼達結手印加念珠做21遍,上師瑜珈300遍或一串珠,這樣剛好一個半小時。若在家裡就可以盡情修持,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彼此競爭比較,這樣除了無法達到淨障集資的利益之外還會造作惡業。切記一切要在菩提心的動機上累積資糧。我的要求每個儀軌至少要完成一萬遍,但蓮師心咒要完成10萬遍。以上這些不是要求各位在遍數上面的累積,而是心境上的改善,長養出離心和菩提心,學習懂得淨觀,讓自己的智慧增上,使這樣良好的改變不斷在內心相續。
頂禮中的大禮拜可對治我慢,發菩提心則對治嗔恚,百字明咒對治嫉妒記恨之心,獻曼達對治貪愛執著,而上師瑜伽則可讓愚痴邪見悉以消除。由此可知,五加行修持便是對治我們的五種煩惱也是五毒:「貪、嗔、癡、慢、妒」的最殊勝實修法門,光是依靠此五加行的前行儀軌,便能得到實修的功德利益,也能淨化生生世世無量劫所積下的身語意蓋障,比如:大禮拜是淨化身體的蓋障,百字明咒淨化語言的蓋障,菩提心的觀修,能迅速淨化意念的蓋障。藉著身語意的實修而得到廣大的資糧。真實明瞭出離心、世俗菩提心的意義,修持勝義菩提心進而產生證悟,因此,五加行這個法是證悟的殊勝實修法門。
為何要積聚十萬遍呢?
前行的目的是要淨除蓋障、累積資糧,想想,我們光是這一世就已經累積了多麼深厚的罪業蓋障,更遑論從無始劫以來所積下的惡業數量了,往昔所犯下的五毒罪障又有多深厚?今生能透過此前行(五加行)的修持,大量地淨化消除因煩惱、惡業、蓋障所犯下的罪業,而一遍又一遍的累積資糧,目的是希望在此生能淨化罪障且種下證悟之因(種子),所以才需要大量的修持。現在,明白為什麼要圓滿十萬遍了嗎?其實,這個問題,反過來要問問你們自己了!
註1. 阿底瑜珈Atiyoga:意即寧瑪派大圓滿教法。寧瑪派將佛法分為“九乘次 第〞,其中内密三乘為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
註2.南迦天鐵伏藏法脈傳承即為殊勝大圓滿的源流。
註3.氣脈明點:是密乘圓滿次第修持內容要點。
註4.「七堆」即:中央為須彌山,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和北俱羅洲,加上日輪和月輪;「五堆」則不包含日、月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