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上師:堪布烏金旺楚
藏中口譯:貝瑪慈寧
傳法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傳法日期:2016年4月1日
發心聽法:菩提心的練習與轉化
今天是這次前行講授的最後一部分,請大家仍舊發起廣大的菩提心動機來聽聞今天要傳授的教法。我們目前正在練習、體會的,是屬於「世俗諦菩提心」的層次,這一部分是透過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意來實修、禪觀、體驗,這種經由刻意修習而生起的菩提心,就稱為世俗諦的菩提心。
我們常說要修菩提心,那到底是在修什麼呢?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先修持世俗諦的菩提心。透過持續不斷的修習、練習與體會,最終能夠從世俗諦的菩提心轉化為「勝義諦的菩提心」。到了那個時候,便不需要刻意去調整或扭轉自己的心念,而是自然地生起真正的菩提心,特別是「勝義菩提心」。
世俗與勝義菩提心的差別
因此,菩提心可分為兩個層次: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差別在於:若這個心需要我們透過不斷地修習、調整與扭轉才能產生,這就屬於世俗諦菩提心。而當你反覆地修、反覆地調整,最終能夠返本歸原,安住於本來具足的清淨本性中,自然而然、不造作地生起的悲心,那就稱為勝義諦菩提心。
有一句話說:「當你證得空性時,便會自然而然對眾生生起大悲心」,這種由證悟空性而自然流露的悲心,即是菩提心,也可稱為勝義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證得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體證到自己本來即是佛的本性。當你確切地證得「自性即佛」,便會對那些尚未證得空性、尚未了知自己本具佛性的眾生,生起深切的悲憫與憐憫之心。這種由內而外、毫無造作、自然生起的悲心,就是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的顯現。
現階段的修行方式
然而,我們現在的境界還無法達到如此自然而然的層次,必須透過種種的方法與技巧,從不同角度去扭轉自己的觀念、偏見與種種妄念,來培養對自己與眾生的正念、悲心與慈心。這樣的心,我們當下所產生、所禪修、所調整的心,稱之為「世俗諦菩提心」。
簡單來說,世俗諦的菩提心是會變動的,而勝義諦的菩提心是不變的。大家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心,目前所生起的菩提心是否不變呢?我們現在的狀況,是很容易受到外境影響、念頭轉變的狀態,所以要達到日夜不變的菩提心,對我們現階段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
因此,菩提心實在非常重要,我想再多補充一點點,再和大家簡單解釋一下。
進入上師瑜伽:基身剎土之莊嚴
當然,如果我們繼續在菩提心上打轉,今天的上師瑜伽恐怕又講不完了。所以我們現在回到《前行》的最後部分──上師瑜伽。
請大家翻到第12頁最上方那一小段文字,請大家一起讀出來:「五、加持──上師瑜伽,剎那朗然明觀基身剎土之莊嚴。」
這一句「剎那朗然明觀基身剎土之莊嚴」,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是「自身現空本尊天之身」,也就是說,要觀想自己就是法本圖片中所示的本尊──金剛瑜伽母。這就叫作「基身」。
「基」有基礎、主體、原始、自然的意涵。也就是說,我們本來的身心,本質上就是清淨的,這稱為基身。接下來,要觀想自己的身體是清淨的本尊身,此處以金剛瑜伽母為代表。
為什麼觀想自己是金剛瑜伽母?
那麼,為什麼在修持上師瑜伽時,要觀想自己是清淨的金剛瑜伽母呢?
因為我們要納受上師的加持。如果我們仍以「我是一個凡夫」的心態來祈求與接受加持,是很難真正受益的。而若是透過「正見」──也就是如理思維與觀想,觀想自己現在的身心是清淨的,特別是以本尊身作為代表,那麼納受加持就會更為迅速、圓滿,利益也會更深廣。
如果你心中會疑惑:「我現在明明是凡夫,怎麼能有本尊身呢?」那麼要記得,我們雖然現階段是凡夫,但本具佛性。就像我們之前講的比喻:一塊充滿金礦的石頭,它既是石頭,也是金子。在不清淨的層次上,它是石頭;但在清淨層次上,它就是金子。
同樣的,我們的身心在染汙的層次上是凡夫,但在清淨的層次上,我們本具三身的功德,具如來藏,也就是佛性。因此,以這個清淨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觀想自己為本尊身,即清淨的身心。
「自身現空本尊天之身」的修觀重點
所以這邊講「自身現空本尊天之身」,意思就是:我們當下這個身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因為無明、煩惱、習氣等染汙覆蓋了這個本來的清淨心性。但這些染汙並不是我們本質的一部分,它們是可以被去除的,因此我們稱之為「現空」──也就是空性中本來現起的、清淨的本尊身。
用這樣的認知與觀想來安住自己現在的狀態,才有可能納受上師的加持。若仍停留在「我只是個凡夫」的自我否定裡面,就會無法完全接受來自上師的加持。這並不是上師不給你,而是你自己的心無法承載、接住。
所以我們要建立正確的「觀修姿態」,這一點非常關鍵。
金剛瑜伽母的象徵與意涵
那麼,為什麼選擇以金剛瑜伽母作為我們的觀修本尊呢?
在藏傳佛教的密續傳統中,金剛瑜伽母是最具代表性的空性智慧的本尊。她代表的是勝義諦的智慧,是智慧的究竟體現;而她與金剛持──也就是普賢王如來的智慧化現──結合,這個結合就代表了空性與方便的無二無別,代表了最究竟的覺悟。
金剛瑜伽母不只是象徵空性智慧而已,祂的身形與姿態也各有深意。請大家看法本上的圖片,這是一尊紅色的本尊,雙手持著鉤刀與骷髏杖,雙足呈舞蹈姿態。這個姿態稱為「忿怒尊之舞」,代表她能夠舞動無明、舞動煩惱,也代表智慧的能量正在運作。
鉤刀與骷髏杖的意義
她右手高舉著一把鉤刀,這把鉤刀象徵著斷除一切無明與執著的智慧。鉤刀是彎的,這表示它不只是砍斷外在的障礙,更是鉤出內在的習氣與執著,把我們深藏內心的根本煩惱連根拔起。
左手則持著一根裝飾著人頭環的骷髏杖(嘎巴拉),代表她以究竟智慧轉化生死輪迴的毒藥,將它變成甘露般的智慧資糧。她的姿態不只是破相的忿怒,而是極致慈悲的象徵──為了拔除我們的根本痛苦,不惜展現忿怒相,這種忿怒實則來自大悲。
為什麼觀想「忿怒尊」而非寧靜相?
你可能會問:「我們都在修慈悲,為什麼要觀想一尊這麼猛、這麼忿怒的尊呢?」
因為金剛瑜伽母所象徵的,是那種可以直接破除我執與無明的究竟智慧。這不是柔和、慢慢來的調伏,而是雷霆萬鈞般、當下斬斷的那種力道。她那種「一切煩惱都是幻象,我一刀劃開它」的力量,其實正是究竟慈悲的展現。
她身上佩戴著人頭骨項鍊、五骷髏冠,這些象徵的不是死亡,而是轉化與超越。五骷髏代表轉化五蘊為五智──色、受、想、行、識都可以轉為佛的智慧,這是密續行者才能運用的觀修方式。
接受上師加持的準備:安住於本尊身
因此,當我們觀想自己是金剛瑜伽母時,不是在玩角色扮演,也不是自大妄想,而是透過觀想進入清淨本性,為的是能夠安住於那個可以真正接收加持的位置。
因為在佛法中,加持並不是從上師「送」到你這邊來的那種東西,而是你是否「準備好了」去接受。如果你的心是封閉的、覺得自己不配、否定自己、一直抓住凡夫的自我,那麼即使上師的加持如陽光普照,你仍是閉著窗的人,照不進來。
所以修本尊,不是裝神弄鬼,而是讓我們安住在佛的本性中,這樣才能讓上師的加持真正灌注到我們的身心之中,生起轉化的力量。
空性智慧與慈悲行動的結合
金剛瑜伽母象徵的是勝義諦的智慧,也象徵我們本具的清淨佛性。而透過觀想自己為金剛瑜伽母,不但是在做一種心的轉化,更是在學習安住在「我即佛」的清淨狀態中,如此才能接受、承載上師的加持,讓它轉化我們的煩惱、顛倒與無明。
這一切的修行,最終都會回歸到菩提心──悲心與智慧的結合。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在講上師瑜伽,仍然離不開前面所說的發心與空性。
三處觀想與金剛瑜伽母身心的清淨性
接著我們觀想,在金剛瑜伽母頭頂心間(也就是頂輪的位置)有一個紅色的「吽」字,這是她的身語意的意──代表覺性智慧的精要種子字。這個「吽」字不只是一個符號,它是具體代表空性智慧的真實能量。
然後,在這個「吽」字周圍圍繞著一圈咒輪──也就是《金剛瑜伽母心咒》組成的咒字,像轉經輪一樣沿著順時針方向排列。在我們心中觀想咒字是活的,是有力量的,不是死板的文字。
咒輪的中心,是這個紅色的「吽」字,代表一切智慧的本源。咒輪開始順時針旋轉,從「吽」字中,放射出光芒,向十方諸佛、菩薩、空行、護法,乃至整個法界散發出無量光。
供養與迎請十方諸佛加持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觀想光芒發出後,向十方諸佛菩薩、空行護法供養,同時也迎請他們的加持。這是供與受的雙向運作:我們供養,諸佛歡喜;諸佛回應,將加持光芒回射回來,融入我們觀想中那個「吽」字與咒輪。
這一切,不是憑空想像,而是藉由這種觀想的運作,讓我們的心轉變、提昇,進入一個可以與佛菩薩感應、相應的頻率。
加持從頭頂灌注全身
接下來,我們觀想諸佛所放出的光芒與加持能量,如同一道柔和而強大的光瀑,從我們的頭頂灌入全身。這股光芒先觸及頭頂「吽」字所在的位置,然後灌滿整個身體。
這個過程不是只是「想像有光」,而是觀想這股加持光具有實質轉化的力量:它淨除我們的惡業、病痛、無明與煩惱;它也點燃我們的智慧與慈悲。
你可以觀想身體像水晶般清淨透明,光芒灌入之後,裡面的晦暗、障礙,如同黑煙、黑水,從毛孔慢慢排出,或是從腳底流出。身心慢慢變得輕盈、清淨、通透。
我即是本尊,光即是加持
這裡要強調一點:在整個觀修中,不是「我」在看著金剛瑜伽母,而是「我」本身就是金剛瑜伽母。觀修時要牢記這一點。
這種身分的轉化非常關鍵。如果你始終用「我是凡夫」的心態觀修,會卡住;但當你安住於「我即佛,我即金剛瑜伽母」的狀態,才能承接整個修法的加持脈絡。
當光灌入全身,你就是本尊身,這個身是清淨的、空性的,不再是凡夫身。同時你也是接受加持的對象、加持的管道、加持的顯現。
無上瑜伽之道:以身為壇城
這種把自己視為本尊身的方式,是密續裡面最殊勝的一種修法,也就是「無上瑜伽」的根本特點:不是將佛視為外在的神明,而是以自己之身心為佛的壇城,直接在自身中顯現佛法的圓滿。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安住在本尊身中,再來做祈請、修誦,整個修法就會變得有力量、有感應、有轉化力。
接下來的修誦準備:從身觀進入語觀與意觀
當我們身體安住為本尊,咒輪也已安置,並接收到諸佛的加持之後,接下來就要進入語的修持──也就是持誦咒語,讓聲音本身成為修行的工具。
這部分,我們會講到持咒的方式(如念誦、心念、聲音的節奏),也會談到持咒時如何保持觀想不散亂、如何用「聲音」來安住意念。
但請記得,這一切都建立在前面的觀修基礎上。如果你沒辦法穩定地安住在本尊身中,那麼念咒就會變成機械性的唸誦,少了加持與力道。
持咒的關鍵:語的修持與咒語的觀想
現在我們已經穩定地觀想自己為金剛瑜伽母,身心清淨、光明、空性圓滿。接著我們進入語的修持──也就是持誦金剛瑜伽母的心咒:
嗡班雜薩埵吽
這個咒語非常短,但它包含了無限的力量與智慧。當我們持咒的時候,不是只是「唸出聲音」而已,更要把咒語視為本尊的語聲、本尊智慧的震動。這樣才能產生共鳴與加持力。
三種持咒方式:聲音與心念的結合
持咒有三種方式:
- 出聲持咒:嘴唇微動、聲音可聞,這適合初學時幫助集中注意力。
- 低聲持咒:聲音如耳語,讓自己聽得見,外人聽不清。這方式較內斂,容易與氣息結合。
- 心持咒:聲音完全不出,但心中清晰念誦,字字分明。這是最深的持誦方式,適合禪修時穩住意念。
無論哪一種方式,都要保持與觀想相應──咒語不是自己在唸,而是金剛瑜伽母的智慧正在流動。這樣咒語才有力量。
咒輪的旋轉與聲音的共鳴
同時,我們要觀想那個在頭頂心間的「吽」字與咒輪,在我們持咒的過程中持續旋轉。
咒輪旋轉的同時,光芒從中放出──這個光不是抽象的,它是聲音所帶動的能量。你可以觀想,當咒語一字一句從你心中生起時,那個咒輪也隨之轉動、發光,然後放光出去。
這個觀想的目的是讓我們的語業清淨,讓我們的聲音轉為智慧語,最終轉為本尊語。
意的修持:聲音與心念合一
然後,我們進一步進入意的修持──讓整個持咒與觀想進入純淨、專注的狀態。
這裡要練習的是:當咒語在唸的時候,心不跑掉,心就穩穩地住在「吽」字與咒輪之中。身體觀想本尊,聲音是咒語的共鳴,而心呢?安住於空性、安住於觀想中心。
如果你心散了,就停下來,重新觀想,重新對焦。因為一旦心沒有安住,那咒語就會變成口頭唸誦,失去它的修持意義。
三密相應:身口意的整合修持
整個觀修的關鍵,是三密相應──本尊的身、語、意與我們的身、語、意完全相應融合:
- 我們觀想自己為本尊,這是身的相應;
- 我們持誦咒語,這是語的相應;
- 我們心安住於「吽」與咒輪、不散亂,這是意的相應。
當三者合一時,我們不再是「修本尊法的人」,而是直接顯現為本尊──這就是金剛乘的特點,以本尊的身語意為修行的工具,超越凡夫心的執著。
修誦中的內在覺察與調整
在修誦過程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心散亂、疲倦、昏沉,或懷疑等狀態。這時候,要溫柔但堅定地把心帶回來──重新觀想身是本尊、咒語在旋轉發光、心安住於「吽」。
這就是在實踐中調御自己,用修法來轉化情緒、昏沉與妄念,而不是被這些狀態牽著走。
最後進入定境:咒音與咒輪融入光明
當持咒到一個階段,你會發現聲音越來越細,甚至自然地停止,而你整個心都安住在「吽」與光輪之中。
這時,可以進入定境修持──觀想那個旋轉的咒輪慢慢變得越來越快,最後化為一道光,完全融入中間的「吽」字。
然後,「吽」字也慢慢融化,變成一道光,融入虛空之中。整個觀想、本尊、聲音,全部消融在空性中──空、光、覺三者不二。
這是意的修持的最高階段,也是整個修法進入止觀雙運的關鍵。
回向之前的寂靜安住
當咒語與咒輪完全融入光明、光也融入虛空時,我們進入一個完全寂靜、無念的狀態。這時候,不需要做任何事,也不需要思考什麼──只要安住在這個光明的空性中。
這就是止觀雙運的時刻:既沒有散亂的思緒,也沒有昏沉的迷糊,只有一種清明的覺知。
這種狀態不會很久,但非常珍貴。哪怕只有幾秒鐘,也是一種非常深刻的修行體驗。我們在這裡短暫地停留,然後準備進入下一個階段──回向。
回向:將修持的功德廣大迴向
回向,是將我們剛剛所累積的功德──包括持咒、觀想、安住等所生起的清淨力量,回向給一切眾生與究竟的菩提果位。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心念來回向:
願我此修持所累積的所有功德,
不執著於個人利益,
回向一切有情眾生,
願他們都能早日證得與金剛瑜伽母無二的智慧身、語、意,
速疾成佛,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如果你有特別想回向的對象──例如病人、亡者、家人、或特定眾生──也可以在這裡用心發願。
回向讓功德不被自我執著所鎖住,而轉為無盡的慈悲與智慧的流動。
本尊融入自心:結束觀修的關鍵步驟
最後一個步驟,是讓整個觀修圓滿落實到自己心中。
這時候,我們觀想:在虛空中、自己前方的本尊金剛瑜伽母,慢慢地微笑著,看著我們,然後她的身形漸漸縮小,化為一道光,融入我們心間的「吽」字。
我們自己觀想的本尊身,也慢慢融入心間的「吽」字之中。
然後,那個「吽」字也放光、融入虛空。最後一切觀想都消失──只剩下空性中明亮的覺知。
這個步驟的意義是什麼?是要讓我們知道:「本尊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天上,而是本來就在我們心中。」透過觀修,我們只是在把這個智慧慢慢顯現出來而已。
從禪修中出定,帶著覺知回到日常
在完成整個觀修後,我們慢慢地睜開眼睛,帶著柔和、清明的心,回到日常生活中。
在這個時候,不要馬上開手機、說話或做劇烈的動作,讓剛剛的寂靜與清明慢慢融入現實中。
這樣你會發現,雖然已經結束禪修,但那份寂靜與清明還在,而且可以帶著它去做任何事。這就是本尊修法的力量──它不只是在坐墊上,也可以進入生活。
每一次修持,都是回到本來的自己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本尊修法不是一種「裝扮」或「模擬」,而是回到我們本來就具足的佛性。每一次觀修金剛瑜伽母,都是在提醒自己:「我就是智慧的化身,我就是無限慈悲與清淨光明的本尊。」
即使修法結束,那份本尊的品質也可以繼續活在你的語言、行動與念頭裡。
這樣,我們就把修法從「形式」變成「生命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