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講上師:堪布 烏金旺楚
▎時間:2018年8月20日晚上7:30,蓮師薈供開示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我們必須認知,共修不只是念誦儀軌,而是一種特別的襌修。
■ 二轉法輪的「止觀禪修」
什麼是「禪修」?所謂禪修就是「專注」,而且是「正確的專注」,專注於「正確的所緣境」。什麼是正確的所緣境?「自然」就是正確的所緣境。什麼是「自然」?「外在的自然」與「內在的自然」。
首先,止禪所專注的是「外在自然」的所緣境,像自然界的山、河、樹,我們的呼吸,前面虛空,或觀想座前的一盞燈、種子字等,這些都可作為止禪的所緣境,讓我們的心放下凡俗念頭而趨於平靜穩定。
為什麼我們進入自然中、公園、樹林時,沒有打坐禪修,心卻很容易平靜下來呢?因為我們的身體、尤其是心處在自然中。我們常說不丹人是祥和的、快樂的,多數的不丹人是沒有打坐禪修的,他們的心卻是經常專注於自然中。
當我們離開自然進入城市中,電話、約會、日常生活的紛亂讓心散亂了,我們缺乏訓練的心,就像隻猴子一樣跑來跑去。所以禪修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的訓練,讓心保持專注而不受妄念干擾,把心性帶回到本然的祥和與平靜。
其次,什麼是「內在的自然」?也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菩提心、愛與慈悲、空性智慧、明晰光明等。當我們將心專注與思維自心本性的這些特質時,就是所謂的「觀禪vipassana meditation」。(註:心經禪修另有觀禪實修開示)
以上這就是佛陀在二轉法輪時所傳授的「止觀禪修」。
■ 三轉法輪的金剛乘禪修
金剛乘的禪修藏文為sgom,意思是去熟悉與接近某事物(使自己習慣)。金剛乘的所有修持都是禪修。
我們再次討論甚麼是禪修,禪修就是將心安在外在的自然與內在的心性,從金剛乘的觀點,外在世界的自然、包含整個宇宙,我們稱為「器世間」,器世間的本質不只是空性,而且是「淨土」。
器世間由「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構成,人類生處在輪迴的欲界,充滿了我們的無明、妄念與惡業,當我們清淨妄念煩惱後,三界就轉化成「三身淨土」。(註:佛學會的名稱「固松林」即為三身淨土之意)
我們在共修念誦儀軌都是屬於禪修,無論是綠度母共修或蓮師薈供儀軌。念誦的當下,我們觀想自身即在蓮師的壇城淨土中,將心安住在本尊(蓮師、綠度母)證悟的身語意,無二無別,這就是最佳的禪修。
佛學會道場就是諸佛菩薩的壇城,經由每周的共修,我們與本尊證悟的身語意及其淨土有所連結,我們的心就在淨土中,淨化身語意的業障、積聚智慧福德,這就是共修的意義。
若能將這樣的禪修狀態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訓練我們的心,離證悟的腳步就更近了。
▎時間:2018年8月20日晚上7:30,蓮師薈供開示
▎地點:台灣固松林佛學會
我們必須認知,共修不只是念誦儀軌,而是一種特別的襌修。
■ 二轉法輪的「止觀禪修」
什麼是「禪修」?所謂禪修就是「專注」,而且是「正確的專注」,專注於「正確的所緣境」。什麼是正確的所緣境?「自然」就是正確的所緣境。什麼是「自然」?「外在的自然」與「內在的自然」。
首先,止禪所專注的是「外在自然」的所緣境,像自然界的山、河、樹,我們的呼吸,前面虛空,或觀想座前的一盞燈、種子字等,這些都可作為止禪的所緣境,讓我們的心放下凡俗念頭而趨於平靜穩定。
為什麼我們進入自然中、公園、樹林時,沒有打坐禪修,心卻很容易平靜下來呢?因為我們的身體、尤其是心處在自然中。我們常說不丹人是祥和的、快樂的,多數的不丹人是沒有打坐禪修的,他們的心卻是經常專注於自然中。
當我們離開自然進入城市中,電話、約會、日常生活的紛亂讓心散亂了,我們缺乏訓練的心,就像隻猴子一樣跑來跑去。所以禪修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的訓練,讓心保持專注而不受妄念干擾,把心性帶回到本然的祥和與平靜。
其次,什麼是「內在的自然」?也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菩提心、愛與慈悲、空性智慧、明晰光明等。當我們將心專注與思維自心本性的這些特質時,就是所謂的「觀禪vipassana meditation」。(註:心經禪修另有觀禪實修開示)
以上這就是佛陀在二轉法輪時所傳授的「止觀禪修」。
■ 三轉法輪的金剛乘禪修
金剛乘的禪修藏文為sgom,意思是去熟悉與接近某事物(使自己習慣)。金剛乘的所有修持都是禪修。
我們再次討論甚麼是禪修,禪修就是將心安在外在的自然與內在的心性,從金剛乘的觀點,外在世界的自然、包含整個宇宙,我們稱為「器世間」,器世間的本質不只是空性,而且是「淨土」。
器世間由「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構成,人類生處在輪迴的欲界,充滿了我們的無明、妄念與惡業,當我們清淨妄念煩惱後,三界就轉化成「三身淨土」。(註:佛學會的名稱「固松林」即為三身淨土之意)
我們在共修念誦儀軌都是屬於禪修,無論是綠度母共修或蓮師薈供儀軌。念誦的當下,我們觀想自身即在蓮師的壇城淨土中,將心安住在本尊(蓮師、綠度母)證悟的身語意,無二無別,這就是最佳的禪修。
佛學會道場就是諸佛菩薩的壇城,經由每周的共修,我們與本尊證悟的身語意及其淨土有所連結,我們的心就在淨土中,淨化身語意的業障、積聚智慧福德,這就是共修的意義。
若能將這樣的禪修狀態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訓練我們的心,離證悟的腳步就更近了。